隨著“和君咨詢”、民生銀行等國內金融大鱷涉足藝術品投資,藝術基金——這一在西方再平常不過、在國內卻很少耳聞的藝術投資形式,開始登陸中國藝術市場。創辦者們紛紛看好中國富翁的投資潛力,期待他們成為推動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主要資本力量。
今年10月,由國內管理咨詢及投資銀行業大佬“和君咨詢”聯手西岸圣堡國際藝術品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一只藝術品投資基金“和君西岸”即將投入運營。
首次涉足藝術品投資,和君咨詢僅嘗試性地將第一階段投資規模定為1億元人民幣。他們計劃以“短平快”的方式,賺取第一桶金。但據和君咨詢集團董事長王明夫透露,若首期投資理想,“和君西岸”還將陸續推出多期基金,其規模將達數億甚至更多。相對于目前每年資金注入總量僅百億的國內藝術品市場來說,這個數字意味著一股足以掀起新一波潮流的強大力量。
而這已經不是國內金融大鱷首次涉足藝術品投資了。2007年6月,民生銀行高調推出“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基金產品,僅以一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募集作業。不久,民生銀行又緊接著推出了規模2億元人民幣的2號藝術基金,竟然只用了8個小時就完成追募。
雖然有報道稱,這兩只基金只是將20%的資金投入“國際藝術共同基金”,其余80%還是用在股票等傳統項目,但光憑“藝術基金”這個名號,就已經在投資市場上豎起了一桿旗幟,將近年在國內悄然興起的“藝術品投資基金”潮,推到了聚光燈下。
如今,商業巨頭紛紛緊隨這股潮流介入藝術品市場,是否預示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金時代即將到來?巨額資金涌入藝術品市場,會否帶來市場格局的重新洗牌?而眼前藝術市場正經歷的盤整期,究竟是機遇還是陷阱?這一切疑問,令秋拍前夕的藝術市場,顯得迷霧重重。
“1號產品”命運如何?
民生銀行推出“1號產品”之前,曾經發布了一份《藝術品銀行業務發展研究報告》。報告中稱:“當前中國已經出現一個數目堪稱龐大的高收入階層,據統計中國金融資產(不含房地產及收藏品)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人群大約有30萬人。最近的富豪榜顯示,中國最富裕的500人中最低都擁有超過1億美元以上的身家,高則達到270億美元。根據歷史資料統計,高收入階層中有超過20%的人群有收藏藝術品的習慣。其中收藏品價值大約平均相當于其全部資產的5%。這意味著整個高收入階層大約可以支付超過其財產1%的部分投入到藝術品收藏。目前藝術品市場吸納的資金在100億至200億元之間。以當代藝術品市場為例,這一板塊目前至少占有20%的全部藝術品市場份額。目前國內市場年度公開拍賣交易量應在10億元以內,海外部分應不會超過15億元,不公開的部分交易量應在30億元至50億元之間,從而可以計算出,目前整個藝術市場的大致規模在55億元至75億元之間,擁有相當多的投資機會。”
當時的藝術市場,剛剛走出2005年末的低谷,而油畫板塊更是經歷了近兩年的猛漲。類似民生銀行這份報告所描繪的樂觀前景,吸引了一大批民間投資者進入藝術市場。許多人在親朋好友之間集資,由相對懂行者購買藝術品,再平分收益。于是,近兩三年間,這樣草根性質的私募藝術品投資基金,悄然盛行于江浙一帶,直到“1號產品”的高調推出,才浮出水面。
作為內地第一個由銀行業金融機構正式涉足的藝術品投資產品,“1號產品”的規模遠非那些草根私募基金所能比擬。它的投資門檻,突破了以往理財產品5萬元起步的慣例,以100萬元為投資起限,投資期限2年,預期年收益率0%~18%。此外,銀行還納入了信托以及投資顧問共同參與項目運作,投資于極具升值潛力的中國當代藝術板塊。
從表面上看,民生銀行的這套藝術品投資計劃無懈可擊。但產品上市的消息一出,種種非議也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