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至9月6日,“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將于杭州唐云藝術館開展,展出藝術家文蔚最新創(chuàng)作的40余件水墨藝術作品,為9月4日至5日在杭州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增添一筆濃重的文化色彩。
古絲路上的新水墨
生于書香門第,父親借易經(jīng)之卦辭為女兒取名“文蔚”,寄望她承襲傳統(tǒng),且入世經(jīng)營。文蔚幼承庭訓,耽心翰墨,從小嚴格要求自己,十幾歲開始便努力訓練造型能力。專注于傳統(tǒng)對女性身份的認知,文蔚一直以來以仕女畫作為其創(chuàng)作的重心。此次展出的主要作品圍繞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條主線,懷古之盛世,展水墨之新。
《和親十公主圖》是文蔚研究歷史掌故,在中國歷史上疆域拓展,中央維系邊疆關系而遠嫁邊疆鄰國,做出自我犧牲的女性故事。劉細君、解憂公主、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十位漢唐時代的年輕女子,只身遠嫁,為促進民族團結,保證古老絲綢之路的暢通締結了一朵朵和睦之花。侍女作品之外,小品畫《張騫出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遠航》四幅作品成為一組,紀念古代中國在經(jīng)濟、軍事、文化、宗教等領域“走出去”的重大歷史時刻和代表性人物。并與馬可波羅、鄭和的歷史背景形成呼應。
鐘情于傳統(tǒng)文化,對戲曲經(jīng)典長短嫻熟如指,文蔚從《西廂記》、《梁祝》、《紅樓夢》等經(jīng)典曲目中擷取精彩片段,以人物畫的形式描繪故事場景。《斷橋》是戲曲《白蛇傳》中高潮的橋段,西湖畔雷峰塔流傳著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許仙與白娘子的故事被世人傳頌。“斷橋”的場景正是這段愛情故事的高潮,在善惡、美丑、對錯的沖突中具有深刻意義的瞬間。這幅作品也與此次展覽地點杭州發(fā)生密切的互動。
史詩力作顯功底
在繪畫事業(yè)上小有所成的文蔚不甘于仕女畫所取得的成就,2003年,考上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師從國畫名家崔如琢,打開了她在繪畫領域的另一片視野。2011年,老師崔如琢應邀為人民大會堂創(chuàng)作20米長,3米高的《荷風盛世》。作為助手的文蔚在觀看老師創(chuàng)作過程時受到啟發(fā),從此,巨幅作品成為她創(chuàng)作線索中重要的一部分。
“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今天的“丈二”用來形容高大,而在中國畫中,丈二匹是最大尺幅的宣紙的尺寸。大尺幅作品極其考驗創(chuàng)作者對宏觀構圖和細節(jié)刻畫的把握能力,如何使畫面飽滿而不空洞,宏大而不失細節(jié),對于一位女性藝術家更是更大的挑戰(zhàn)。此次展出的《馬可波羅中國行》組畫和《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都以丈二匹的巨幅尺寸呈現(xiàn),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實為罕見。
元朝初年,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沿絲綢之路到達中國,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周游中國各地,并于江南地區(qū)生活居住多年。1291年,馬可波羅行至泉州,乘船從海上絲綢之路回國,憑記憶寫下《馬可波羅游記》。文蔚以這個故事為背景,創(chuàng)作4幅丈二匹巨作《馬可波羅中國行》,以山水畫的基底懷古元朝盛世中國,以東西方交流初級階段的歷史故事呼應今日經(jīng)濟、政治、文化深度全球化的現(xiàn)實。
“鄭和下西洋”昭示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明朝中國國力強盛,鄭和率2.7萬人從太倉出發(fā),沿海南下,最遠到達東非、紅海等地區(qū)。《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以水墨畫為手段,巨大的畫幅上融合山水、人物畫等多種技巧,以開闊的場景和宏大的敘事手段,再現(xiàn)了盛世中國的雄壯畫面。
作為近幾年嶄露頭角的最具代表性的青年藝術家之一,從2014年始,由文化部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主持在全國舉辦的“文心蔚然——文蔚書畫作品展”,已經(jīng)在濟南、北京、天津、深圳、杭州、無錫、香港等城市展出,受到藝術創(chuàng)作和評論界的高度贊賞。此次展覽由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杭州市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主辦,唐云藝術館承辦,展期配合G20峰會,將以整體的面貌向各國政要展示中華文明在中外交流歷史中的重要時刻,向世界人民展示杭州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和溫婉細膩的文化。豪邁的歷史觀和文化觀,也體現(xiàn)了文蔚深厚的傳統(tǒng)學識和文化抱負。
唐云藝術館
是西湖風景名勝區(qū)和杭州市對外開展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迄今舉辦了眾多豐富多彩的交流展覽活動。唐云藝術館的建立旨在弘揚我國當代國畫大師唐云先生在書畫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及先生的愛鄉(xiāng)敬業(yè)精神。迄今為止,已緊密配合杭州市委、市政府及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的中心工作,舉辦了眾多豐富多彩的交流展出活動,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