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在线app/日本韩国在线观看/91亚洲人/全视频

用名戶 密  碼 會員注冊 | 忘記密碼
·本站首頁 ·加入收藏 設為主頁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現代卷
  • 姓名:
  • 類別:
  • 省份:
本站 > 動態 >文化產業> 正文

共此時,共未來|在聯合國總部發出藝術的全球之聲

來源: 供稿   2025/6/30   作者:   地點:北京

美國東部時間2025年6月26日,“共此時,共未來——全球共生理念下的藝術責任與全球對話”國際論壇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成功舉辦,圓滿落幕。本次論壇由聯合國培訓與研究院(UNITAR)、國際藝術與文化機構(IAA)、北京寰宇芭蕾藝術中心(GBC)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IGI)學術支持,嶺南大學、北美清華美院校友會、大紐約地區清華校友會、波士頓清華校友會、大費城地區清華校友會、大華盛頓地區清華校友會協辦,匯聚全球藝術、教育、科技、政策與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的權威專家與實踐者,是聯合國框架下聚焦文化合作與可持續藝術發展的高層次國際盛會。

論壇匯聚來自全球藝術、教育、科技、政策與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實踐者,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開跨文化、跨學科對話,致力于探索在全球共生時代背景下,藝術所承擔的責任與可能性。這是一場在聯合國框架下聚焦文化合作與藝術可持續發展的高層次國際盛會,也是一次面向未來的思想集結與精神共鳴。


從聯合國發出藝術的全球倡議

論壇開幕式由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秘書長曾勁松教授代表中國學界致辭拉開帷幕,肯定了藝術在全球議題中發揮的獨特價值。他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格局,文化與藝術的柔性力量能夠激發人類共同的善意與合作愿望。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前院長Claudio Rocca、西班牙皇家藝術協會主席José Félix Bentz,以及蘇富比藝術學院院長Ann-Marie Richard分別以《藝術之美》《藝術與文化:和平的架構》《藝術中的可持續發展史》為題,從美學、文化政策、藝術史的角度,深入解析了藝術如何在當下重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多邊主義受到挑戰的今天,藝術可以為人類社會提供一種跨越制度、語言與文化壁壘的“共同語法”。他們在發言中提到,文化與藝術不僅是和平的載體,更是文明互鑒與共存共生的基石。

作為論壇的重要演講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藝術博物館館長魯曉波以《共此時,共未來:在文化多樣性中,共建人類文明的明天》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藝術是超越制度與國界的精神語言,是文明賡續的火種。面對全球化與人工智能的雙重演進,我們更應堅守“以人為本”的藝術價值,推動文明對話,增進人類理解。他強調:“真正的藝術,不止于美的呈現,更關乎對‘何為人’的追問,對‘如何共生’的探索。”這一充滿思辨與人文情懷的演講,引發現場熱烈共鳴,并帶動與會嘉賓圍繞藝術教育、人文科技融合及文化合作展開深入探討。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秘書長曾勁松教授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前院長Claudio Rocca

西班牙皇家藝術協會主席José Félix Bentz

蘇富比藝術學院院長Ann-Marie Richard


思想的激蕩,未來的回應

論壇的第二階段設置了多場圓桌討論,圍繞“AI 是工具還是創作者?”“全球化時代的創新與發展”“新一代的藝術表達與未來責任”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在“人工智能與創造力”板塊,首爾國立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鄭義澈教授、嶺南大學助理教授馬立軍、WAIS公司創始人徐昌煥、KEIS律所律師Donato Nitti、貝羅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伯清等嘉賓帶來了多維思考。他們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界限,提出技術應當服務于人類想象力,而非取代。

在“全球化與文化合作”板塊,意大利斯賓內里修復學院院長Emanuele Amodei、華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蔡新元、大谷州立大學教授陳蕾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講師劉天華以及新世界教育創始人唐旭凌等嘉賓結合各自的教學與實踐經驗,探討藝術教育如何在全球互聯中推動文化的共情與理解。

在“新一代藝術表達”板塊,中央美術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韓伯其、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國際理事孔維佳、北京汝山明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可明、藝術阿爾法創始人李熠、獨立藝術家瑞貝卡·門德斯、瓦倫芭莎(香港)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史丹以及北京星心文化中心主理人趙楠等嘉賓從青年創作視角出發,思考數字時代下藝術的表達邊界與社會責任。他們認為,藝術是當代年輕一代建構自我與介入公共議題的重要通道。

這場跨學科、跨文化的討論,不僅拓寬了藝術的定義,也為全球藝術合作機制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思想支撐。通過跨學科、跨文化的交流,與會嘉賓共同探索了藝術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方向,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用藝術回應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議題

論壇同期,“可持續發展的藝術:通過文化合作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主題展覽也在聯合國總部正式開幕。展覽涵蓋來自9個國家的藝術家,運用水墨、攝影、紡線、生物材料等多元媒介,對可持續發展的17項目標進行藝術回應,主題涵蓋氣候變化、教育公平、性別平等、生物多樣性與城市共生等關鍵議題。

展覽特別設置數字展廳,觀眾可通過手機掃碼進入線上空間,遠程瀏覽藝術作品,打破物理界限,拓展觀展體驗。這一形式不僅提升了展覽的可及性,也體現主辦方對“可持續性、開放性與全球共享”的高度關注。

魯曉波參展的作品《浮卉盡尚芬菲》以丹頂鶴意象呈現和平與生態之美,呼應SDG第15項“陸地生命”,亦體現其一貫以藝術關照自然、呼喚和平的創作理念。該作品已于日本、意大利、西班牙、中國、韓國、法國和美國多個國家巡展,是藝術跨文化傳播的典型案例。

參展作品

China - Lu Xiaobo

The Dancing Beautiful Scenery

138cm x 69cm

2023

South Korea - Kim Seongheui

Constellation Links2501

38 x 80 cm

2024-2025

Italy -Donato Nitti

Estragon

90 cm  x 120 cm

2024

Italy - Alessandro Baldanzi

Zobeide

61x97cm

2024

Mexico - Rivka

Children Game

100cm  x 73cm

2024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628/18abbc1d0f7129a5dc9386352ffcfe59.png

USA  - Andrew Garn

Women at Fort Orchha (India)

20” x 24”

2019

Australia - Emma Hogarth

Remembering Sounds of a House

30” x 24”

2024

Colombia  - Maria-Paula Suarez

The Dance

16 x 24 inches

2024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628/73161697774fa1b17e0d1b0c84c2db4e.png

Côte d'Ivoire - Frédéric Bruly Bouabré (1923-2014)

Untitled

Sheet: 31 ¼” x 23 ½”

19 5/8” x 19 5/8

2000

以藝術之力,共塑人類文明的明天

2025年正值《聯合國憲章》通過80周年,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本次“共此時,共未來”國際論壇與展覽不僅是一場全球藝術界的思想集結,更是一場面向未來、回應時代的深刻思考。

如魯曉波教授所言: “愿我們以創作為舟,以理解為橋,以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為岸,在這條通往文明新生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未來,“共此時,共未來”平臺將繼續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多邊合作與文明共生,攜手世界各地藝術家與文化機構,為人類文明書寫新的篇章。

暫無留言:

留言內容: >>更多留言


本站藝術名家官網優惠搶駐中!

歡迎藝術名家注冊藝術家會員,開通自己的官網,上傳自己的佳作和內容。
QQ:271692909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誠邀入編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可以刊登藝術名家生平簡介、代表作、目前市場行情、收藏潛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熱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圈人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優先。
QQ:271692909

推薦名家

朱浩云

蘇金成

敖日力格

魏謙

吳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鐘文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招聘服務| 投稿須知|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網站調查| 證書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