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渾厚,草木華滋,山澗水鳴,樹隱云間,章法虛實繁簡,用筆篆箍遒勁,行筆嚴謹之處又現縱橫奇峭之趣。這就是黃賓虹,從疏淡清逸到黑密厚重,從金石篆刻到文字考古,一位“不能僅以畫史目之”的國畫大師,一位游刃于藝術之中的博學大家。
原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金華的黃賓虹,初名懋質,應試改名質,字樸存,因所居潭渡村有濱虹亭,因號濱虹,后改寫賓虹,中年后以字行。別號予向、虹若、虹廬、虹叟、黃山山中人等。出生于書香世家歙縣黃氏,賓虹自幼研習書畫篆刻、經史子集。移居上海后擔任《國粹學報》編輯,論畫談印并致力于民族文化藝術傳播,積極為孫中山《真相畫報》作畫撰文。20世紀20年代,刊行畫史專著《古畫微》并擔任多本刊物編輯。1926年后,賓翁轉向了教學和繪畫創作,由“師古人轉向師造化”,先后執教于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上海藝術專科學校,并任暨南大學中國畫研究會導師。“青城坐雨”、“瞿塘夜游”,晚年的賓虹從山水中悟出了創作之理。“丹青隱墨,墨隱丹青”,在西方印象畫派的啟發下,賓虹完成了“水墨丹青合體”的又一創舉。1949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1953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1955年3月25日,黃賓虹卒于浙江省杭州市。終其一生,賓虹擅長山水,兼作花鳥,其藝術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發掘完善,深得藏家之愛,其非凡的藝術造詣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成就了一代宗師——黃賓虹。
賓翁之畫,師古人之意,合采眾長為幾所用。從明追宋,至元而歸。他集采天地靈氣,以自然之象成筆下之物,踏遍千山萬水,無論嚴寒酷冷、雨雪霜晴,賓翁皆揮毫記述風云變幻、世間百態。

此次嘉恒春拍敬獻的《巒光千態圖》墨色濃重,黑處濃如漆,淡處清光一片,漬墨、焦墨恰到好處,為典型的“黑賓虹”。畫中層巒疊翠,云霧繚繞,樹木叢生,意趣生動。山峰層次分明,用筆蒼勁老辣。筆墨攢簇,層層深厚,卻是水墨淋漓,云煙幻滅,雨意滂沱。畫中盡顯賓翁晚年悟出的“月移壁,實中虛,虛中實”的創作原理,合渾厚與華滋而成美學之追求;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而成山巒磅礴之勢,也形成了他“黑、密、厚、重”的獨特畫風。書法渾樸沉雄中隱含清剛秀逸,轉折之處隨意中卻透出剛勁奔放。山水之間,盡顯賓翁博大之胸懷,如歌歲月。不論“云煙千萬態,歲月如奔泉”,賓翁看盡世間風云,“山色青不改”,充滿了對藝術矢志不渝的熱愛和從容淡定的人生領悟。寥寥數筆,“五筆七墨”,卻深刻地勾勒出了賓翁人生之玄學,美學之深刻!也正因為如此,賓翁的作品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藏家的認可和喜愛,掀起了“賓虹熱”。江蘇嘉恒順應市場熱潮,于此次春拍隆重推出賓翁該幅佳作,無疑帶給了廣大藏家一次視覺盛宴的機會,同時也為喜愛賓翁的藏家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收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