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墨鏡——盧沉、周思聰紀念展”將于2010年5月25日至6月3日在中國美術館1、2、3號展廳舉行。此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共同主辦。據悉,這是國內首次舉辦大型的盧沉和周思聰作品合展。
此次展覽組委會于5月19日在中央美術學院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田黎明、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唐勇力、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李洋、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及盧周的子女在會上共同緬懷、追思了兩位先生的藝術歷程。
性情中人 對藝術市場堅持自己標準
盧沉和周思聰對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和美術教育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繼承傳統的同時兼容并蓄,勇于開辟新境;同時以謙抑恬淡、鄙薄名利的人格力量為同道所敬重,今日許多重要的人物畫家都曾經得到他們的幫助和引導。
盧周兩人一生淡泊名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介紹說:盧沉是位性情中人。曾經有一位新加坡商人提著一箱子錢,要買盧沉的畫作,但盧沉認識到此商人并不是真正懂得欣賞中國畫,因此堅決不賣,令新加坡商人悻悻而歸,但是對于真正喜歡并懂得欣賞的買主,盧沉曾將自己最心愛的畫作只以四五百美金賣給對方。“在不斷有訂單、買主的情況下,他們隨便畫幾筆就可以賺很多錢,但他們沒有,作為文人,又要生存,他們有自己的標準,堅持給自己把關,每幅賣出去的畫都是具有很高藝術質量的,這些都是當今這個時代所缺少并應該堅持的。”邵大箴說。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更是幾度哽咽說不出話來:“周老師一輩子都想進有陽光的房子,但是他們不愿意放棄對藝術的堅持,沒有隨便賣畫賺錢,所以看到墻上周老師的照片,我很激動。周思聰先生在用自己的生命去燃燒藝術。這樣的藝術家太少了!”
愛惜人才 對后輩悉心提攜教導
作為兩位已故畫家的首次大型合展,“沉思墨境”紀念展將全面展現他們在各個時期的探索過程和風格轉變,以及質樸率真,靜謐博大的藝術風范。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田黎明介紹說,此次展覽展出的都是代表兩位先生的最高水平的創作作品。兩位先生是真正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真善美,其人格是當今畫界的榜樣,讓人敬重。在教學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學生,兩位先生都會給予細心的指導和啟發,體現了兩位藝術家無論在創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是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理念。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陳平回憶說,當年他從美院畢業被分配到了體育學院,后來偶爾見到盧沉,盧沉覺得他是人才,于是到處奔波想把陳平調回美院。“他還和我一起騎著車,頂著風,往李可染先生家去推薦我。”幾經周折調回美院后,先生得知陳平剛剛結婚手頭不寬裕,就問:“想不想賣畫掙點錢?”盧沉拿走了4幅畫,當有一天碰見陳平時,他卻說:“畫商一直沒來,要不我買你兩張畫。”陳平哽咽著回憶道:“那個時候先生對賣畫并不感興趣,但是為了我,他不僅主動提出幫我賣畫,怕我沒錢,還要買我的畫,我心想怎么能讓您買我的畫啊。”陳平說后來有一次去先生家時,發現自己的畫就掛在他家床頭,老師對學生的關愛盡現眼前。
盧沉和周思聰是20世紀晚期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的藝術伉儷。其中,盧沉生前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60年代至70年代即以寫實人物著稱,代表作品有《機車大夫》、《工地寫生》等。80年代以后,他廣泛研究東西方藝術,以寫實主義教學為基礎提出諸多新思路,并開設“水墨構成”課程探討中國畫教學、創作之變革,影響并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周思聰生前曾任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即以水墨寫生《頤和園一角》在維也納獲得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青年美術作品展銀獎。1978年,水墨作品《人民和總理》獲建國30周年全國美展一等獎,稍后創作的組畫《礦工圖》則開新時期國畫人物變革之先河。80年代以后,她先后創作了人體寫生系列、彝族女子系列、荷花系列等,注重人物滄桑經歷和個人性情之抒寫,完成了由“外向”到“內省”之藝術風格與體驗的轉換。應該說,兩位先生的創作,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兼容并蓄、勇于開新,融傳統境界、時代精神于一體,以獨特的生命感悟為當代中國畫史貢獻了諸多經典作品。
盧周夫婦之子盧悅在會上介紹說,此次展品除了他們家屬提供外,還借用了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北京畫院的館藏作品,總計250多件,實際展覽230多件。這些作品將系統展現盧沉、周思聰的藝術創作歷程。
據悉,為了辦好這次展覽,組委會曾在中國美術館召開三次籌備會,并于北京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先后舉辦了兩次追思會,國內眾多專家學者、藝術家都以不同方式參與到展覽的籌備工作中。展覽期間,組委會還將召開相關的專題研討會,對兩位先生的藝術成就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