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到底還有多少作家在用筆寫作?為什么作家手稿的價值甚至超越作家的出版作品?手稿收藏的市場前景如何?記者做了采訪調查。
手稿忠實自然地
記錄了作家的創作過程
紙質化寫作的作家曾經被稱為“爬格子”的。電腦時代越來越多的作家選擇用電子文檔寫作,而非“爬格子”。記者采訪磨鐵圖書、長江文藝出版社以及讀客、新華先鋒等國內出版方得知,當下基本見不到拿著紙質手稿投稿的作家了,文學質量特別好又是紙質的手稿已多年不見。這似乎說明,除了80后、70后等新生代作家,國內老一代作家的寫作也逐漸或已經使用電腦。
對于作家來說,紙質寫作與電腦寫作的體驗有何不同?作為紙質和電腦寫作兼備的作家,以《打黑》《省委班子》等作品聞名的許開禎稱,“雖然手寫文章很辛苦,但那種紙上一個個填字然后欣賞的樂趣沒了。手稿忠實、自然地記錄了作家創作的全過程,作家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表現在手稿中,包括作家的一聲嘆息一聲幽怨也能在手稿上體現出來。雖然電腦寫作是解放了作家,但也毀了這種美妙的寫作感覺,讓作家的創作失去了某種樂趣。”許開禎補充道,手稿可以看作作家生命的記憶,也是作家最該珍藏的。
作為少有的仍然堅持紙質寫作的作家,賈平凹曾表示,“只有握著筆才有靈感。”賈平凹同時又是書法家,他的手稿被不少人嘖嘖稱奇“他創作時將橫格稿紙豎起來用,并且完全不受框格的束縛,暢筆抒懷,又不乏工整,可于字里行間感受作家的情感波動。”王安憶和莫言現在仍堅持手寫作品。“電腦打字與速度有關,但寫作不需要速度,只是一個腦力勞動。”王安憶曾說。
作家珍視手稿,讀者也喜愛作家的手稿。有讀者稱,深夜里捧著這些手稿靜心閱讀,就像是在和作家握手,有一種心與心交流的感覺。
缺失手稿
讓文學研究少了重要資料
不久前,學者張頤武在回答文學的未來趨勢時說,新的寫作工具在改變著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比如莫言這一代人,可能是中國最后有手稿的作家了,“手稿學”一直都是文學研究的重要部分,作家手稿蘊含了太多的創作秘密,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用電腦創作,未來也許就沒有手稿了。言外之意是,沒有了手稿,未來文學研究就少了一部分重要資料。
許開禎也告訴記者,作家的手稿隨著電腦寫作的普及自然會成為一種稀有品。因為作家手稿不但是作家創作的見證,更是時代的見證,就像以前的書信一樣,意義很大。“作為研究作家創作歷程及心路歷程的資料,手稿有無法取代的作用。我也不知道未來的研究者拿什么來研究作家,我只是覺得作家沒有手稿留世很可惜。”
除了手稿的研究價值,其本身更是代表一種文化。“收藏界能對作家手稿產生興趣,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在起作用。作家手稿記錄時代,追憶時代,收藏界關注手稿更多的是對文化的懷戀與敬重。我們可以設想,再過二十年也許手稿就成為一種稀有品了,一個時代的結束標志著一種文化的喪失。”許開禎補充稱,這種文化與個人的生命體驗,感情心血粘連在一起的手稿就更為珍貴。
而用電腦寫作的魯敏對作家手稿則另有一番理解。魯敏稱,她從一開始就用電腦寫作,所以沒有手稿,只有電子檔的備份。也有藏家向她索過手稿,對方稱再抄一遍也可以,但是魯敏不愿意創作“偽作”手稿。“沒有手稿固然是一件憾事,但我覺得對手稿也不見得要刻意執著,從甲骨文到竹簡到手稿到電子檔,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載體的變化,懷舊之心可有,但變遷之勢也不必阻擋。從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電子文檔也挺好的。古人早說過,大象無形。在我看來,能留下作品,比留下手稿要重要得多。”
來源:基金買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