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究竟需要什么?這個幾乎每個人都曾思考的問題,也成了廣泰公益文化百館行組織者的主要思考切入點。我們一定要從自己開始反思,只有不斷的疑問、不斷的解釋、不斷的提升,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思想價值才會進步的更快。怎么做?從尊重我們自己的文化價值開始。
從人的需求定位出發,定義新理念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首先就是生理的需要,第二是安全的需要,第三是歸屬與愛,第四是尊重,最終級的需要是自我實現。
“廣泰文化公益百館行”活動體現了最終極需求。而從人的需求定位出發,新理念體現“正能量”。從效果上看,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實現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也帶動了文化公益事業服務的創新!“公益百館行”遵從了文化公益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彰顯了“以人為本” 的文化科學發展理念,是在文化領蜮落實了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促進文化公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繁榮,就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第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各種文化知識為人們的生存發展、立足社會所必需,而藝術素養和能力也是群眾愉悅身心、享受高質量生活所必需的。“公益百館行”更好地實現了人民群眾接受文化熏陶的權益,對提高其科學文化素養、藝術鑒賞力和媒介素養具有極大的價值。
第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公益百館行”,從功能上看主要承載著民族文明體系的傳承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職責。通過展覽內容設計和豐富多樣的展示手段,實現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共享、放大,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
第三,促進文化公益事業的創新,打造新的“價值模式”。今年,陜西再一次吹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集結號”,省委、省政府相繼作出戰略部署,要求大力培育發展社會公益組織,將政府社會事務性公益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下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陜西廣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團結了上百位書畫藝術家共同發起與實施了“廣泰化公益百館行”活動,旨在通過開展此項公益活動,著力打造一個省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社會組織服務平臺。而廣泰文化所推行的并不是一個藝術館的建立,而是一種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教育三者合一的模式。通過一個館的載體平臺,成為當地政府文化建設大平臺上的一個小支柱,銜接住學校的書法、美術、國學課程,承接起當地愛好書畫藝術的團體,打通一條專業與業余的交流通道。
新實踐踐行“正能量”。
于今觀之,“公益百館行”活動也給了我們很大啟示。即應繼續著力打造一個省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社會組織服務平臺。一個館的載體平臺就是當地政府文化建設大平臺上的一個小支柱。它是一項由政府發起、社會參與、媒體傳播,從而成為一項“既轟轟烈烈,又體貼入微”的全社會的行動。
首先,傳播公益理念。以陜西各個鄉鎮為試點,邀請陜西省內具有影響力的書畫家們,組織進行自我展示。同時,廣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借助平面媒體、網站等媒介將公益志愿的探索向社會廣泛傳播,這有效提升了社會對公益志愿活動的關注度。
第二,孵化公益組織。當地政府應與專業的社會組織形成良好互動,在規范管理的同時發展、創新。而陜西省各級政府積極與廣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對接,為廣泰文化公益百館行提供相應展覽場地,更好地指導幫助民間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第三,展示公益項目。以廣泰文化公益百館行為平臺,推動不同領域的公益志愿組織進行展示和交流,幫助社會組織提高自身策劃、組織、運作能力和水平。
第四,成立長久支點。讓基層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以更大范圍的釋放,有支點、有服務、有收獲;同時可以享受長久性、專業性、細致性。
通過廣泰文化公益百館行成功舉辦,逐步構建起樞紐型工作體系,有力推動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