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邁入“億元時代”到突破4億,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正發生著怎樣的變化?是否存在熱錢涌入價格虛高的情況?中國藝術品市場還存在哪些行業弊病?從本期起,本刊將逐一專訪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專家顧問委員會成員,讓這些頂級鑒定專家揭示市場發展癥結。
玉器永遠是少數派
“玉靈魂,金文化”是已逾82歲高齡的楊伯達對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總結。在玉器研究領域,楊伯達的聲名幾乎無人不曉,他曾擔任中國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玉器研究會會長、北京市政府專家顧問團顧問等諸多要職。
“中國玉文化是中國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大約有1萬年的歷史,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奠基石。”與楊伯達的對話,是從玉文化的歷史開始的。他表示,中國玉文化歷史經歷了“巫玉”、“王玉”、“民玉”三個階段。
如今玉器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民間收藏,市場上的玉器也已經到了假貨成災的地步。楊伯達表示,從數量上講,玉器是非常珍貴的,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充斥市場。在中國古玩市場中,玉器從數量上終究比不過陶瓷器。他以故宮收藏為例,“故宮收藏有3萬件玉器,官窯瓷器則有30萬件,從絕對數量上看,中國玉器永遠是少數派”。
“市場上絕大多數玉都是假的。”憑借幾十年對玉器的研究和經驗,楊伯達肯定地下了這樣的結論。“很多收藏家手里的東西都是假的,為這些假貨,有人花了幾千萬,有人可能花了幾億,有些材質是以次充好,有些甚至只是好看的彩色石頭。”
因為見到太多假貨,為了不傷感情,楊伯達早已“封門”,不再為藏家進行玉器鑒定。
真正的鑒定師來自博物館
玉器市場的真真假假進而產生了鑒定問題。“現在一大問題就是鑒定市場太混亂,鑒定師魚龍混雜,而這種現象沒辦法克服,要維持一段時間。”楊伯達表示,鑒定師是不能夠速成的,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用三五年時間成為鑒定師。
既然鑒定人才缺乏,是否可以通過高校設置鑒定專業來彌補人才缺口,楊伯達對此看法并不樂觀。他認為,以目前的教育水平,學校是培養不出文物鑒定人才的,真正學鑒定還是要博物館出身。鑒定專業需要學習大量文獻知識和研究文物,尤其是作為標準器的文物。“學習鑒定首先要看標準器,仔細研究它的特點是什么,然后拿第二件跟它比較,慢慢積累,如果看的不是標準器,怎么進行比較辨出真偽?”
這其中就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能作為標準物的文物大多分散在各地,尤其是故宮等博物館中,學校無法掌握這些資源。在相關文獻、資料很少,也沒辦法接觸到實物的情況下,教學只能通過看文物圖片進行。“別說是見不到實物了,學習鑒定隔著玻璃看都不行,必須要過手,因為物品的手感、音效,甚至氣味都與真假大有關系。”
楊伯達坦言,學校專業畢業生到現場鑒定,正確率能達到一半就非常不錯了。即使是在博物館,有機會掌握鑒定標準器,還要花費二三十年才能成為合格鑒定師,而且還得是真正用心研究的人。“現在很多出來鑒定的人也沒有看過標準器,找件東西自己在屋里研究一兩天就得出一套理論,出來到處做鑒定。”
拍賣市場熱錢亂竄遭遇“非正常”
對于如今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火爆,楊伯達認為是財富積累和經濟情況造成的。“拍賣市場從去年跨入億元時代,到不久前突破4億元,是非正常的現象,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遠遠沒有文物市場快。”他表示,大量資本的流入抬高了文物的價格,這種游資到處亂竄的現象是很不正常的。“樓市股市不景氣,很多人比來比去看什么能生財,就把錢投入到文物市場中,從前幾年的玉器、瓷器,一路到如今的書畫。”
楊伯達表示,當今文物收藏家也與古代有很大差異。“古代收藏家是真正喜愛、理解物品承載的文化,對文物是有感情的,收藏是一種愛好,但現在更多的人將收藏作為一種投資方式。”
雖然認為如今的拍賣市場存在“虛火”,但楊伯達還是對今后文物價格升值給予肯定。“不要懷疑,文物市場上的價值和價格是要水漲船高的,隨著時間的拉長,文物價值提高的同時必然會帶動價格上漲。”
楊伯達以堪稱國寶的唐代畫家韓滉作品《五牛圖》為例表示,解放初期,在周總理的批示下政府以重金購回《五牛圖》,交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當時購買的價格是5萬美元,大家開玩笑地說一頭牛達1萬美元,現在這幅畫已是價值連城,一頭牛的價格至少上千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