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劉勃舒觀看趙奇展覽
著名理論家張曉凌、邵大箴、薛永年、劉曦林、王宏建等著名理論家參與研討會
展覽現場

趙奇個人照片
“這片地呀——趙奇繪畫展”于2014年3月5日——13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個人畫展。包括圓廳、6號廳、7號廳、8號廳、9號廳共五個展廳。
本次展覽沒有舉辦開幕式,這與以往在中國美術館的一些展覽盛大的開幕式相比顯得非常“另類”,但卻得到了參加研討會的各位理論家和嘉賓們的一致贊同,讓大家覺得非常好,為中國美術館未來的展覽也不搞開幕式起了一個好頭。

1987年《重逢》196×148cm1989年 趙奇
趙奇是中國美術界影響較大的一位畫家,從他1980年代成名作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的《可愛的中國》算起,至1999年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的《父親的胡琴》,他的作品先后獲得了全國性的美術獎項20多次。1996年,被中國文聯世紀之星工程委員評為全國美術界唯一的“世紀之星”。這個時期的作品,首先引起注意的是連環畫《可愛的中國》、《啊·長城》和《靖宇不死》,這幾件作品,被人稱為是史詩性的創作,趙奇注意的是文字和繪畫的結合,這實際上是一反連環畫所遵循的畫情節、畫故事的傳統,趙奇以更宏大的視角,采用詩性和音樂般的語言,自己編文自己繪畫,突出了抒情性和象征性,使作品呈現著一種全新的現代感。中國畫《重逢》,是1989年的作品,它一出現即引起了普遍的關注。這是表現一對“知青”相戀,而后,男青年回城,過了些年月又重回舊地,看望仍在插隊勞動的“舊友”,畫得情真意切,有人評論這件作品“足抵一部小說的份量”。《生民——1885·舊金山·黃遵憲與華工》更是趙奇獲得普遍聲譽的作品。這件作品在參加展覽的同時,王朝聞、王琦等畫界前輩就直接說出:“這件作品與蔣兆和的《流民圖》相比毫不遜色”。進入2000年以后,雖然趙奇仍然堅持著自己對藝術的態度,但是他的作品同以前還是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他創作的多是系列性的作品,即在一個主題上,反復變換著視點,比如《馬喲,你慢些走》,這是非常矛盾、非常復雜的主題:一方面,人類對家園的依戀,一方面又在不斷漂泊,又在拋棄著家園。這其中的巨大無奈,正是今天現實生活面臨的問題。《人群》系列,可以說是將繪畫語言發揮到了極致,我們見不到任何敘述的情節,時間只是背景。可是,苦澀滄桑,面對著痛苦,面對著黑暗,像磚石一樣的人,像泥土一樣的人,突兀地站在你的眼前。我們似乎又知道了一切:那是父親,那是生生不息的我們。畫家充分發揮畫面的力量,是其它的語言無法代替的。還有《我路過的地方》,它看著親切,卻是遙遠,在中國畫的創作中,無論是題材和形式,是從來沒有進入我們的視野之中的。土地系列,是趙奇近年非常鐘情的題材,畫面表現的就是在地里干活的農民,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造型在土地上會生成完全不同的內容,在看似一樣的畫面上,畫家思考著生活更本質的東西:我們為什么會這樣?我們為什么需要勞動?我們可以改變什么嗎?我們是重復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