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申報指南》近日發布。作為國家級第一個關于藝術方面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申報指南,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誰能獲得資助?如何申請資助?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網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國家藝術基金相關人士,為大家詳細解讀《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申報指南》要點。
創作人才資助分三個層次
2014年度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資助項目中的美術創作人才,資助對象為創作個人,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粉)畫、漆畫、工藝美術創作人才。壁畫和藝術設計人才暫時沒有包括在此次資助范圍內,主要是考慮壁畫創作跟工程結合得較為緊密,不便評審,而藝術設計涉及的領域太過寬泛,情況復雜,還有待進一步調研。
考慮美術、書法、攝影創作的一般成本和現實情況,2014年度資助的500個左右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項目,將給予每一個被資助人才1萬到10萬元不等的資助,用于寫生、材料購置等,資助額度雖不算高,但亦符合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創作需要。
對資助項目,即創作人才的結項驗收,將分三個層次進行資助。第一個層次是對500個資助創作人才的創作作品結集出版;第二個層次是從500個資助創作人才中評審出50個重點資助創作人才,資助創作的作品進行展覽;第三個層次是對50個重點資助創作人才的作品進行評審,擇優征集收藏,按公益性原則支付費用。45歲以上的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可以通過“傳播交流推廣項目”得到支持。
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要避免與市場機制相沖突
藝術的傳播交流推廣,是藝術作品實現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主要途徑。沒有藝術的傳播交流推廣,其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無從實現,藝術創作也就喪失了社會意義。
隨著電視、廣播、互聯網的普及,民眾的藝術消費日益分流、轉移和多樣性。以演出、展覽為主要方式的傳統藝術,在異時共享、異地共享、面對面的藝術傳播交流推廣中,顯得更為困難。同時這也是過去藝術工作上相對薄弱的領域,總體看,一大批優秀劇(節)目資源和藝術品館藏資源,演的不夠、展的不夠,社會共享不足,尚有很大的發揮的空間。
傳播交流推廣項目,旨在盤活、整合、推動優質藝術資源在更大范圍的深度共享,推動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民眾、藝術與社會的深度融合。
傳播交流推廣項目,應做到兩個避免:一是避免與市場機制相沖突。凡能通過市場順利實現的,不應作為基金的資助項目;二是避免單純追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進京、出國演出和展覽。
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要突出公益性,有利于市場機制的形成。要尊重傳播交流推廣的規律,鼓勵項目創新,發掘和拓展多樣化的傳播交流推廣渠道、載體、內容和方式、方法,鼓勵跨區域、跨領域合作和多種藝術內容的綜合利用。
2014年度,將資助40個左右優秀舞臺藝術項目和40個左右優秀藝術展覽項目在國內的傳播交流推廣,資助10項左右體現國家藝術水準、講好“中國故事”的“走出去”項目,在國外的傳播、交流與推廣;資助體現導向性、示范性的全國性、區域性綜合藝術活動;資助一批特色鮮明、創意新穎、小型多樣的傳播、交流與推廣項目。
從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的活動組織方式看,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因而基金不接受個人申報。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面向設立三年以上的各種所有制機構或單位,采取匹配資助方式,資助額度占項目總投入的30%。
人才是藝術事業發展壯大的基礎和關鍵
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面向設立三年以上的各種所有制機構或單位,重點資助特殊的、急需的、緊缺的青年藝術人才和復合型藝術管理人才。
指南中設定了23個2014年度人才培養推薦項目,供申報主體在申報時參考。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不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學歷教育,也與社會上的高收費藝術培訓相區別。
藝術基金的人才培養項目應重在藝術實踐和經驗傳授、重在創新能力、藝術視野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提高和拓展,體現高層次、靈活性、多樣化的特點。培訓時間一般以半年為期,不少于一個月。經評審確定為承擔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的藝術機構和單位,應從促進事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具有全局的眼光和胸懷,站在全國的高度辦培訓,不能僅僅著眼于局部利益,辦成本部門、本單位的人才培訓。人才培訓項目的相關費用,包括教師講課費,學員食宿費、藝術實踐費等費用,由基金資助,原則上不得向學員另行收取。
23個人才培養推薦項目中,有的項目又包含很多子項目。如“戲曲表演人才培訓”項目,既可以是梅、尚、程、荀等京劇流派人才的培訓,也可以是豫劇、越劇、黃梅戲等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地方戲劇種的表演人才培訓。
像“音樂創作(作曲、合唱指揮)人才培訓”、“曲藝人才培訓”、“京胡等地方戲曲主奏人才培訓”、“藝術經營管理(負責人、制作人、出品人、舞臺總監、策展人等)人才培訓”、“美術創作人才培訓”、“工藝美術設計人才培訓”、“民間工藝美術創意設計人才培訓”、“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藝術人才培訓”等項目,都可舉辦分門別類的培訓班。
關于“經典保留劇目青年人才培訓”項目,指的是像話劇《茶館》、京劇《楊門女將》、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這樣的優秀保留劇目。北京人藝的《茶館》,自于是之等第一代話劇表演藝術家于1958年3月首演以來,迄今已經是第三代演員演出此劇了。京劇《楊門女將》改編自揚劇《百歲掛帥》,首演于1959年,從楊秋玲到刁麗、董園園,再到新生代郭凡嘉,也已是三代傳承了,《紅色娘子軍》和《洪湖赤衛隊》也不例外。
文化部董偉副部長曾說過:“舞臺藝術的生命在于演出。”真正的經典舞臺劇,或者說保留劇目,都將經過時間的沉淀和歷史的檢驗,都是在一代又一代藝術家薪火相傳的演出過程中才得以傳承,最終積累成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財富。“經典劇目青年人才培訓”就是通過資助青年人才的培訓,將經典劇目一代代傳承下去,在藝術傳承過程中培養人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