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特展”開幕式在故宮神武門城樓展廳舉行。該展覽于9月26日向觀眾開放,展期至11月15日,集中展示“平安故宮”工程“院藏文物搶救性保護修復”項目兩年來的成果。其中的木器文物精品“紫檀雕荷花床(床圍子)”與隨形制器的“仿靈芝硬木炕桌”以其精美的雕工與獨特的造型格外引人注目。
木器上品誰與爭輝
由于場地限制,我們只能欣賞到這款滿雕裝飾的紫檀雕荷花床局部。荷花床的床圍飾以透雕荷花蓮蓬紋,“穿枝過梗”的多層透雕技法運用,集中體現了清式宮廷家具“不惜工本、雕刻細膩、裝飾繁縟”等鮮明特點。另一款“仿靈芝硬木炕桌”,則在整體風格上借鑒了樹根家具隨形制器的特點,疊落式的幾面在置物后,于視覺上富于變化并有錯落之感。通體以靈芝及枝干的自然走向隨形制器,古樸自然、充滿生機。因傳世的疊落式家具非常稀少,此件“仿靈芝硬木炕桌”幾經修復后得以展示后世,更是彌足珍貴。
故宮在展“紫檀雕荷花床床圍”,由“同興和”修復完成
故宮在展“仿靈芝硬木炕桌”,由“同興和”修復完成
實際上,今天我們所欣賞到的這兩件修復如初的珍貴文物就是出自百年老字號“同興和”門下的老師傅之手。那么“同興和”是如何與故宮博物院結緣的呢?這個故事得從2013年說起。
2013年,國家“平安故宮”工程正式啟動,故宮博物院首次引進社會性力量,以擴大文物修復技術團隊的實力。故宮博物院通過嚴格的資質考核、遴選優秀企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由企業派出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技師,進駐故宮工作。作為百年老字號品牌“同興和”,以其獨有的“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很快便進入到木器文物修復的待選名單。在遴選初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齊翔帶隊對同興和進行考察,對同興和產品的工藝、質量、服務給予了充分肯定。就這樣,2013年6月,同興和專門組織了一批手藝精湛的老師傅組成家具修復團隊,正式進駐故宮慈寧宮,負責修復院藏文物(木器),截止到現在已經完成了數十件國家一級文物的修復工作。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齊翔帶隊對同興和考察
技傳百年初心不改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作為先后入選北京市東城區、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百年老字號品牌,“同興和”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品牌積淀。
“同興和”原址位于北京市崇文門外的東曉市街上一條百十來米長的魯班胡同。清嘉慶年間,清宮造辦處日漸衰落,眾多能工巧匠流落至此,開設木器作坊,并將宮廷制作技術融入民間木器制作工藝,木器作坊這一行業遂在此落地生根,日漸興盛。清末民初,這里共匯集了35家制作硬木家具的作坊和店鋪,其中不乏一些名噪京城的老字號,同興和木器店便是其中之一。
位于東曉市街的“同興和”木器店老店舊址
同興和木器店開業于清道光十五年(1836年),其前身為一家制作硬木馬鞍的店鋪,后擴張為專門生產、收購、修售硬木家具,大量收購流落民間的名貴木材及宮廷家具,雇傭了眾多的原清宮造辦處的能工巧匠,按宮廷制作技術仿制宮廷家具,并收購家具舊件維修出售,同時承接達官貴人上流社會的家具的修理業務。以其“選料精細、技術精湛、做工考究”等特色,在這一行業內做響了自己的招牌,成為當時木器行業老字號的龍頭老大。上個世紀20年代,當時的直隸軍閥吳佩孚在京津兩地的宅第所用家具擺設均由同興和供給和布置,同興和出品的家具逐漸成為當時眾多商賈望族青睞的對象。
新中國成立后,東曉市街上的35家木器作坊和店鋪于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至此同興和的名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經歷了幾十年的沉寂,進入21世紀,為了恢復老字號“同興和”品牌,傳承明清宮廷家具制作技藝,2008年北京同興和古典家具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重組成立,成立之時由著名文物收藏家王世襄老先生親書“同興和”匾額。重新組建后的同興和,以傳承明清宮廷京作家具制作技藝為己任,回聘了同興和技藝傳承人趙長順、王來鳳、王燕英等老藝人,依照技藝傳承傳統,按老工藝復制、修復經典紫檀、黃花梨材質的明清宮廷家具,自此,一度沉寂的歷史篇章獲得續寫,讓今天的老百姓有機會使用最原汁原味的宮廷京作家具制作技藝。
學以承古一板一眼
木器修復技術伴隨木器的制作而產生,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木器文物修復技術,繼承了明清以來的各流派家具和巧器制作技術,旨在最大限度的保留文物內含的價值。
“同興和”資深老師傅王來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文物修復特別考驗修復工作者的技藝、經驗和耐心,尤其對于木器文物來說,在實際的修復工作中能參考的資料極少,涉及的流程和工種、技藝都比較復雜,而傳統技藝對木器家具的修復實踐經驗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修復過程中的木料、油、蠟等方面都需要用傳統老料和老工藝,其原則就是不能破壞其結構、外形和包漿,整個過程要秉持“修舊如初”的理念,以老的技藝、老的材料、老的樣式、老的味道來修復器物,呈現原汁原味的宮廷家具制作技藝和文化。
對于在展的“仿靈芝硬木炕桌”,王師傅回憶起當初接手修復時的工作情景,“我們的技術工人,先是按照老的工藝習慣,根據榫卯結構去想怎么把它給攢起來,看能否把它組裝起來,這個過程中檢測它有沒有破損。這是一個異形的老家具,按照它的結構進行解剖其實挺難的,(只能)慢慢攢起來,把形給恢復起來。”
故宮在展“仿靈芝硬木炕桌”修復前后對比圖
在談到修復流程時,王師傅介紹說,一般在正式進行修復之前,要先通過細致的檢查,初步判斷器物的受損情況,清潔表面灰塵及老化膠漬,對于整體缺失的部件,需要按照原有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狀,設計并制作其缺失的零部件,對于開裂、開縫或者榫卯結構破損嚴重的器物,需打開后進行局部處理再進行重新組合,以保證肩口嚴密,從而最大程度恢復器物原貌。
修復流程聽起來似乎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諸多的講究。比方說榫卯結構,它是古代家具和現代家具的主要區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也是傳統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相較于現代上膠工藝容易造成干燥時開裂、潮濕時開縫等問題,榫卯通常采用活結構,榫卯、榫眼全部帶梢,可隨時拆卸,結構部位隨四季氣候的變化抽漲,不開、不裂,經久耐用。
說到上膠,其實明清家具也會用到“膠”,不過這種“膠”不同于現代用“膠”,它采用傳統的工藝,用豬皮鰾或者魚鰾熬制而成,用于加固榫卯結構。鰾膠的性能不是堵嚴榫卯之間的空隙而是撮嚴,其主要特點是,在修理家具需要拆開時,用熱水燙榫卯結構處即可松動拆解,既方便又環保。現代制造使用化學膠,結構粘死后,不會隨木材的自然抽漲變化,會導致開裂并變形,同時無法維修。
對于缺失的零部件,則需進一步設計、制作。首先依據器物舊件用料的紋理、顏色進行選料,盡量選用紋理、顏色相近的材料,經過凈料、劃線、斷肩、鑿眼、開榫、打槽、起線、拼板、裝板、裁口、清理(具體工序按實際情況而定)等一系列流程步驟才算是完成了第一步木工的工作。接下來是雕工制作,老師傅們利用傳統的工具、按傳統的手工畫,依次按鑿、光、派、修等十多道工序進行手工雕刻,雕刻出的圖案活靈活現,生動美觀,真正體現其藝術價值。這個過程的關鍵是在鏟活時,同樣參照舊件,花活的光潔度、形態、圓潤度必須與老件保持一致。最后是油工,主要是舊件清洗和新件打磨。首先用清水將器物舊件表面上的油泥清洗干凈,重點是力度得當,以保護花活原樣,不得損傷舊件;然后用純棉布將表面的水漬吸干,花活根兒底不得留有水漬,自然陰干。
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無比的耐心,新件打磨亦不例外。在很大程度上這不僅僅是個技術活,更是個細致活。依照“古法”老工藝,比較講究的做法是采用獨特銼草工藝打磨,以軟磨硬(砂紙打磨是以硬磨軟),既不損傷木材表面,同時保留木材原始表面花紋與花色,體現木材的自然美感。現代制造使用砂紙打磨,只是凸顯光亮,木材的自然紋理、棕眼等特性隨之消失。莝草打磨一遍還不夠,需要由粗到細進行三遍打磨。第一遍使用泡濕的原始莝草打磨,去掉雕工、木工地子不平的工具痕跡,第二遍打磨使用第一遍莝草用后的碎莝草,磨去第一遍莝草的痕跡,花活表面用一小簇莝草一點一點打磨;第三遍莝草打磨用自制工具或布裹著碎末打磨,以去除第一、二遍莝草痕跡,表面光亮、滑溜、圓潤為基準。
古往今來承前啟后
文物的修復不單只是一件破損文物的復原,更多地關系到與其有關的文化歷史、自然環境與人文關懷等層面的還原與再現,因此文物的修復就被賦予了多個層面的含義,如何將文物以及與文物有關的文化、歷史和傳統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是更重要也必須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如王師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讓一大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有效的修復和保護,讓代表傳統文化的古舊家具重新綻放時代光彩,與此同時,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也將有希望得到更好的傳承、保護和發展,這是我們這代老手藝人特別期望能夠看到的。“同興和”能夠參與到國家的文物保護和修復行列,是作為一家百年老字號品牌企業的責任和歷史使命,將過去只有少數人才能夠享受到經典,通過傳承和發展,帶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