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在线app/日本韩国在线观看/91亚洲人/全视频

用名戶 密  碼 會員注冊 | 忘記密碼
·本站首頁 ·加入收藏 設為主頁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現代卷
  • 姓名:
  • 類別:
  • 省份:
本站 > 新聞 >藝術報道> 正文

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報》舉行延安采風及主題植樹活動

來源: 中國國家藝術網   2016/4/27   作者:張婷婷   地點:北京

中國國家藝術網訊(張婷婷 報道):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也是承載海內外中華兒女尋根祭祖的民族寄托之地,更是中國文藝工作者的精神家園。4月21日,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副院長張江舟、創作研究部主任何加林,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信息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報》執行總編王平,中國國家畫院辦公室主任喬宜男、美術館館長陳風新、國畫院副院長于文江,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姜怡翔,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張立柱、陳鈺銘、李曉軍、胡秋萍、魏廣君等與《中國美術報》社團隊一起到延安這個“文藝老家”采風寫生,在延安萬花山同延安美協的畫家,新新雙語小學、楊家砭小學的百名留守兒童及萬花鄉的村民們一起開展了“美麗中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主題植樹活動,在萬花山上種下一片“中國畫家林”。隨著劉大為、楊曉陽、王青山、石興平為刻有“中國畫家林”的石碑揭幕,活動正式開始。

楊曉陽題寫的“中國畫家林”石碑揭幕

活動現場,最惹人注目的就是穿著校服的新新雙語小學、楊家砭小學的百名留守兒童,他們與藝術家們一起刨坑、澆水,認領樹苗,在陡峭的山坡間忙碌勞作。劉大為說:“通過植樹讓延安覆蓋綠色,這是現實意義。更重要的是借這次活動,傳承延安革命精神,培養后人,是我們藝術家應盡的一份責任。”

楊曉陽告訴記者,這些孩子就是在2012年5月中國國家畫院組織百名畫家“走進延安”采風寫生時在當地的“大手拉小手”幫扶對象,這個活動延續至今已4年,從未間斷。他說:“這次來,看到我們資助過的小學生,看到黃土高原不斷被綠色覆蓋,也看到延安人民對延安文藝建設的重視,很感動。對藝術家來說,生活是藝術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毛主席、習主席講話的精神鼓舞下,我們自2012年開始,每年都到延安來寫生,資助留守兒童,今年開始的植樹活動我們也會堅持下去。”

植樹現場

新植的樹苗上都掛著一個認領卡,上面寫著畫家的名字和他們的寄語。在這片畫家林現場還有另一塊由劉大為題刻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石碑,石碑后面鐫刻了響應此次活動號召,為種樹育人捐款捐畫的參與者名字?!吨袊佬g報》自3月7日和3月14日刊發由楊曉陽發起,劉大為、馮遠、許江、盧禹舜、張曉凌、張江舟、趙衛、曾來德、紀連彬、高云、韓書力等多位政協委員和書畫名家響應的《種一棵“鄉情樹”倡議書》后,得到了眾多讀者和藝術家的支持,他們來電或留言表示希望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報》能推動開展這一意義深遠的公益活動。在此期間,多位藝術家通過捐款、捐畫,親手種下鄉情樹等舉動積極響應該倡議。吳山明、朱穎人、郭怡孮、陳家泠、謝天賜、姚伯齊、劉建、趙奇、梁占巖、賈廣健、馬鋒輝等藝術家雖未能趕至延安,但他們心向往之,并捐獻作品來支持此善舉,也有讀者通過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為活動捐款、捐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畫家陳鵬堅持種樹已近10年,他說:“現代化都市,人難以與自然親近。我希望尋找一片可以安家的田園。對我來說,植樹不是喊口號,而是一種生活的常態。”

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報》延安采風團與延安美協畫家、當地學生及村民在主題植樹活動現場

“種下一片畫家林,之后這里會綠樹成蔭,培養這些孩子,之后他們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報》組織的這一活動功在千秋。”延安美協主席李師明說。

對于畫家來說,種下的樹與這片黃土地產生了真實的聯系,建立起藝術家與土地的情感,培養了這塊土地上的學生,也讓這份情感更加厚重與深情。張江舟說:“我們跟延安地區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次活動主題跟植樹有關,跟樹人有關,植樹和育人有一種天然的關系,尤其是被資助的留守兒童跟我們一起植樹,特別有意義。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倡導更多的美術家關愛我們的社會,關注綠色生態問題。”

劉大為題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石碑

現場感言

何加林:在故土種下一棵樹,給家園留下一份情。雖然只是種幾棵樹,但在延安扎下了根。

張立柱:處在黃土高原的延安已經覆蓋了綠色,現在我們添枝加葉,希望這片綠色更加茂盛。

喬宜男:種下一棵鄉情樹,寄托一份故土情。

王 平:植樹造林,美麗中國,更重要的是建立藝術家與土地的情感。

陳風新:這次活動,是藝術家帶著傳承延續的心愿,帶著文化,帶著生活,融入自然的實踐。

于文江:藝術家不僅僅要植樹造林,更要扎根這方土地,創作出更有分量的作品。

陳鈺銘:能為社會做一點貢獻,是我的榮幸。

李曉軍:這是一個對于生態,對于人的精神延伸的一個活動,包含了大家對自然、對人、對土地的情感。

胡秋萍:走出書齋,反哺社會。

姜怡翔:高峰的形成應該有雄厚的基礎做積淀,這種積淀是一種延續不斷的精神傳承。從娃娃抓起,根植于鄉情熱土。

魏廣君:種下一棵樹,留下我思念,寄予我理想,神圣精神寄托在此,留給后學一片綠。

暫無留言:

留言內容: >>更多留言


本站藝術名家官網優惠搶駐中!

歡迎藝術名家注冊藝術家會員,開通自己的官網,上傳自己的佳作和內容。
QQ:271692909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誠邀入編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可以刊登藝術名家生平簡介、代表作、目前市場行情、收藏潛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熱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圈人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優先。
QQ:271692909

推薦名家

朱浩云

蘇金成

敖日力格

魏謙

吳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鐘文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招聘服務| 投稿須知|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網站調查| 證書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