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安中國藝術品市場電子化交易創新論壇上,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特約專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做了題為《大力推動建構多層次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的主題發言,西沐認為,當前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上始終存在著一些痼疾,急需建構多元化、多層次、多樣態的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建構多層次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的基本路徑可以用四句話概括,一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是基礎;二是發展平臺化交易是核心;三是平臺+互聯網機制是大的方向;四是平臺+資管是藍海。
西沐
以下是發言實錄,略有刪改。
我們一直關注陜西文交所的發展,幾乎對其發展過程可以用“親歷”二字,陜文投與陜西文交所是一個有追求有擔當的團隊,他們創新的精神與能力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事實上,陜西文交所是藝術品實物集電子化交易最早的探索研究者,沒有之一。從2011年國務院38號文之后,他們率先啟動并規范運作了組合產權產品、藝術品信托、藝術品質押、藝術品P2P等,今天又上線了電子交易平臺,可以說這是業務需求引導的結果。歷經多年才上線顯示了他們審慎的風格與業務態度,同時,這也向我們展示了藝術品創新業務法規的艱難性,創新效率問題及尋求差異化競爭策略的努力。我相信,在互聯網+、資本市場與消費需求這三駕馬車的推動下,一定會為中國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的建構,做出積極地貢獻。
下面,我們從以下三個方向談一下大會給我安排的內容《大力推動建構多層次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與大家共享:
一、要在市場中尋找市場問題的解決方案
市場中的問題要在市場中尋找解決方案,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我們解決的著眼點一定是要依賴市場精神,不可能有一部法規一個紅頭文件能夠解決藝術品市場中的問題,但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市場態勢,我們如何知道問題是什么?在哪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可以說是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期,整個市場的交易規模預計已經接近4000億的水平,特別是拍賣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600-700億這樣一個平臺規模,市場的國際化水平在不斷提升,藝術品資本市場也在快速發展,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成就,但這樣一些成績的取得,并沒有撼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些痼疾,特別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或者是找到相應的解決路徑,如最為核心的誠信建設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三假”問題。
當然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我們可以羅列出很多,相關的研究論述也不少,但我們認為,最為重要的還是我們的市場交易基礎的狀況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的結構也在不斷的豐富與深化,但市場交易不透明、市場體系扭曲,交易范圍窄小,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評估鑒定權威體系的缺失,風險 管控難度加大等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的解決,甚至在一些方面還出現了越演越烈的態勢。
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們的市場基礎,特別是交易市場的結構長期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一個狀態,未能取得大的突破性的進程所造成的。其中,公開交易市場發育不良、發育不足、發育不快,總而言之,公開交易市場發育滯后是重點。在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中,除了一些創新的業態,目前能夠稱得上公開市場的估計只有拍賣業這個業態了,面對大規模的私下交易、畫廊業的衰微,博覽會的低迷,拍賣業所承擔的市場功能,承擔的市場沖擊和面對的公開性的問題,可以說是也壓力前所未有,所以,我們反復呼吁,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急需要創新突破,特別是急需要建構多元化、多層次、多樣態的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以應對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的沖擊,“互聯網+”的沖擊,以及市場結構轉型的沖擊。所以我們特別強調,要把發展多層次公開交易市場,作為進一步提升中國藝術品市場總體水平的重要市場化機制的前提與基礎這樣一個高度上求認識、求重視。
二、發展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是大勢所趨
在新的形勢下,發展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要順勢而為。當下流行的一句話:要與趨勢為伍。當下藝術品公開市場建設面對的趨勢是什么呢?這個就是新問題、新動力、新趨勢,我們重點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中國藝術品市場分化加劇,市場二元化結構正在快速形成改成的過程中。隨著消費結構的快速轉型,中國藝術品消費市場正在迅速崛起。同時,隨著藝術品市場結構的轉型,投資資產市場也在迅速成長。由于消費市場與資產投資市場的不同價值取向,使得當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形成二元化結構。
在以下三大動力的推動下,這種二元化結構正在走向深化,一是我國人均GDP正在突破8000美元大關,人們的消費機構進入快速轉型期,文化藝術消費首當其沖;二是由于貨幣超發,資產荒蔓延,經濟將長期處于“L”型的低增長的發展運行狀態中,藝術品作為優質資產效應被不斷的“擠出”。藝術品資產越來越成為資產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三是全球性的藝術品“激發效應”再次進入窗口期。大家可能還對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藝術品市場的表現記憶猶新: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大家普遍有一個感覺,那就是世界藝術品市場會崩塌,特別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基礎這么脆弱,在這么大金融災難面前肯定是首先崩盤,可是讓大家始料不及的是,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世界藝術品市場并沒有因此而崩塌,中國藝術品市場也沒有因此崩盤,而是激發出了藝術品這種優質資產的效益,很多經典藝術家經典之作都賣出高價,藝術品資產優質性在這場金融危機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這種效應進一步推動了世界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穩定發展。
當下,我們又一次面對新的危機所帶來的“激發”效應:一是我們仍然面對世界金融危機的困境,英國脫歐后,除了德銀倒閉會重燃導火索之外,全球金融已經處于十分危險的境遇;二是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發展乏力。可以說,以上這些因素是導致“二元結構”深化發展的內在根本動力。
2、互聯網+特別是藝術電商正在改造與重建藝術品交易格局。首先是互聯網機制正在快速地整合中國藝術品交易體系的優勢資源,形成新的交易形態,從根本上沖擊已有的藝術品交易體系,其次傳統的交易形態正在借助互聯網機制,創新新的交易模式,正在改造傳統的交易體系。特別是藝術電商的發展,正在從一種沖擊與改造的力量,變為一種對交易體制與制度的重塑。
3、藝術金融特別是資本市場的介入,正在整合與推動藝術品交易市場發展的態勢。從我主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2015)》來看,藝術金融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科技形態的發展,特別是平臺化交易對藝術金融的規模貢獻,基本已經達到80%以上,而傳統的金融形態鮮有突破。而機遇對于資本市場的介入狀況來看,無論是保利還是匡時,我們看到的是資本更加青睞對公開市場的介入與投資。目前看來主要有兩個大的方面:一是拍賣業,二是藝術電商業態。所以要進一步擴大資本的介入水平與規模,大力發展不同形態的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是基礎與前提。反過來講,公開市場缺失,也是資本介入的重要瓶頸。
4、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的監管與適應成為一種新的課題,由于公開交易市場涉及更為廣泛的投資者與消費者,監管就成為了公開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所以說藝術品實物集成電子化交易,就是我們常說的電子盤交易,除政策風險以外,其監管的重點主要是:一是交易平臺合規合法;二是實物交易,并且實物標的物可以標準化;三是頂層設計合理,風控閉環,如“四分離”原則等。四是經營體系科學高效,技術保障有力;五是會員風險管理、教育常態化。
5、國際化進程是必須面對的陌生問題。公開交易市場的建構,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化的一個部分,但中國藝術品交易公開市場的建構不僅僅是國際市場的“本土化”問題,它較多的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形態的創新。所以,我們一方面堅持從藝術品市場國際化的過程中學習較多的理念知識、技術與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堅持技術于本土市場的創新。其中,藝術品集成電子化交易就是對于藝術品實踐與理論的一次再創新。所以,我們既要學習,又不能迷信。也就是說,在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的建構過程中,國際藝術品市場的今天,并不是我們的明天,并且,我們的今天可能會成為國際藝術品市場明天的重要創造與組成部分。
從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建構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本身,也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或者是說,建構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是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發展的應有之意。
三、建構多層次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的路徑分析
關于多層次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建構的基本路徑,我們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一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是基礎;二是發展平臺化交易是核心;三是平臺+互聯網機制是大的方向;四是平臺+資管是藍海。
1、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是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有效建構的基礎與前提。這重點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由于藝術品的資源特性及其特有的價值發現的特性,公開交易市場的建構本身必須要依托綜合性服務平臺。因為藝術品在整個公開交易過程中,需要綜合性的服務手段,不僅包括綜合性的金融服務,甚至連基礎支撐業態如物流,都與傳統意義商品交易的物流業態相去甚遠,所以說我們要把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作為基礎與前提。
二是目前處在運營過程中的公開交易市場,無論是傳統型的還是創新型的,運營高效的因為綜合服務平臺全面工作到位。表現在:(1)傳統的公開交易市場為拍賣業,綜合服務平臺提高了其運營與服務能力,增加了客戶的粘著力,提升了品牌效應。做的比較好的無論是國際的也好,還是國內的,這個公開交易的平臺是一個綜合性的,首先綜合性金融服務手段比較成體系化,對客戶服務比較全面,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滿足也比較能夠得到快速響應。(2)創新業態的公開交易市場為藝術電商。2000多家經營者大多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平臺,沒能有效的建立起綜合服務平臺。也就是說,只發掘了互聯網技術優勢,沒有很好的沉淀行業經驗與能力,這種基于互聯網架構的平臺綜合服務能力,對風險的識別,對客戶的服務有限,這也是為什么目前的藝術品電商還沒有取得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的影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發展平臺化交易是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建構的核心。藝術品市場的平臺化交易大概經歷了三個形態:第一個形態是強調基于“三公”原則的公信力,第二個形態是強調基于整合優勢資源的增信功能;第三個形態是強調基于綜合服務的風險管理與增值功能。也就是從一開始強調降低交易門檻提供捷徑,整合交易資源到規范交易,提升交易效率到風險管控,保護客戶利益等的轉變,是把平臺的主要功能由鑒證交易,進一步拓展為依托大數據挖掘的風控與綜合管理。
3、平臺+互聯網機制的建構是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的大方向。平臺+互聯網機制的建構是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的大方向,平臺加互聯網機制的建構,首先我們一定要深刻理解,不是說我們的一個具體業態+互聯網,或者是互聯網化,而是把平臺機制與互聯網機制進行進一步的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機制,這是建構公開交易市場的一個大方向。
目前我們看到的這種發展方向有兩個,第一個就是一開始建構的交易平臺就是著眼于平臺+互聯網的機制,比如說我們發展的藝術電商,它完全是基于平臺+互聯網機制上的交易體系建構,無論是從商品的交易、結算、管理、客戶信用、營銷等等,都是基于這種新機制下的一個體系。
第二個是傳統業態+互聯網,這是另外一個方向,現在看到畫廊業、拍賣、傳統交易形態等,正在與互聯網融合,在融合過程中他們逐步的在建構綜合服務的交易平臺,有的一些在融合過程中,沒有跨過這一步,就可能面臨消失的危險,而有一些傳統業態,在發展過程中,跨過了平臺+互聯網機制轉型的這個坎,建構起來一個新的平臺+互聯網的機制和綜合性服務平臺,就實現了成功轉型。總而言之,平臺+互聯網機制建構是目前我們建構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最為主要的方向。
4、平臺+資管模式是藝術品公開交易市場的待開發的一片藍海。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規模我們測算,根據國際市場的經驗測算,已達幾萬億人民幣這個規模,而目前釋放出來的交易規模大概在三四千億的規模,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距呢,就是因為我們的藝術品的資產和財富的管理,也就是資產配置和財富配置這個領域沒有得到很好的認知,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很好的開發。
所以說我們在平臺+資管模式有三點需要重視。
第一個是要重視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我們都知道現在匡時之所以能夠與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合,就是因為資本市場認可它的價值,認可它的企業資產的這種水平和能力,他們資產化的評估評價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同與青睞,這就是藝術品及其資源進行資產化的一個過程,如果沒有進行藝術品資源的資產化,和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的對接是不可能實現,因為對接資本市場的一定至少是資產,并且資產一定是得到了金融化,才能夠在一個資本平臺上實現流轉,那么它的資產管理中的風險才能夠得到化解,才能夠實現閉環的風控體系,所以說藝術品及其資源的資產化是極其重要的。
第二個是資產流轉與管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題,僅僅有了藝術品這些資源資產化不夠,必須要整合金融體系與資本市場介入,整合市場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對支撐體系如確權、鑒定、評估、見證、備案、集保、物流等體系進行有效的整合,形成資產金融化的能力,只有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變成金融資產,才可以實現在資本市場的平臺上有效流轉,才能夠真正的建構起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退出機制這個老大難問題。現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為什么出現障礙,出現發展的瓶頸,很重要的就是因為我們公開市場太少,我們退出機制和退出路徑非常有限,退出的規模非常不穩定,所以說我們在藝術品資產的流轉、管理和資產金融化方面要積極的突破,要為建立中國藝術品市場退出機制做出努力。
第三個是資產財富配置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模式,這是我們藝術財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重點。比如資產管理的手段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非常多,比如說我們的家族辦公室,比如家族財富的傳承管理等等,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管理模式。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富二代、官二代財富傳承的一個關鍵節點,財富如何傳承,財富如何實現安全傳承,比如說有一些民營企業等,由于涉及到一些政治與刑事性的問題,很大規模的財產,有的幾十個億上百個億,一夜之間就消失為零,那么我們在家庭財富管理過程中,如何利用保險法、信托法的法律架構,能夠實現企業資產與家族資產、企業財富與家庭財富的有效隔離,實現資產與財富的傳承與運營機制,之后再進一步實現保值、增值,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前景非常廣闊。
中國經過這么多年發展,人們財富能力和財富水平到了一定階段,人們對藝術資產的配置、藝術財富的管理需求越來越顯現出來,這個領域依托平臺+資管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