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在线app/日本韩国在线观看/91亚洲人/全视频

用名戶 密  碼 會員注冊 | 忘記密碼
·本站首頁 ·加入收藏 設為主頁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現代卷
  • 姓名:
  • 類別:
  • 省份:
本站 > 名家 > 畫家 >畫家專題> 正文

滴水穿石,劉北立以韌性的作品風格享譽國際藝術界

來源: 中國國家藝術網   2016/9/1   作者:   地點:北京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她是南中國深圳大學的一名學生,也是深大荔湖詩社活躍的成員之一。20多年后,旅居美國的她,通過不斷的努力與實踐,以充滿詩意的獨特作品風格,成為譽滿西方的概念裝置與多媒體藝術家,在8月底剛剛開幕的“2016杭州第二屆纖維藝術三年展”中,她的新作《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應邀參展,引起國內外藝術界廣泛關注。

她就是藝術家劉北立。                   

她的作品有詩一般的意境,給觀眾有很大的空間想象力,記錄了她年輕時從中國到美國的旅程,她的作品超越了盲目的中西方對比。她,就是裝置與行為藝術家劉北立。

圖片說明:裝置藝術家劉北立Photo by Nyah Way, 2016年8月攝于杭州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無論是她錯綜復雜而又震撼視覺的紅線作品,還是象征著危險與困惑的剪刀云作品,都見證了她作為藝術家,把物質材料、時間流逝、身份識別以及文化系統作為其對焦創作的主題。今天,我們通過她的作品來走近劉北立,聽她講述成長故事、人生感悟與藝術探索歷程。

線、紙、香、木均是藝術

數以千計的紅線 、螺旋圈懸浮在展覽館的空間。每個螺旋的圓盤都跟另外一個相連,像一“雙”,而且每一對都是由一根紅線制成。每根線都是用手縫針刺穿到線圈中心,從而使該線圈盤懸掛在地面上空幾英尺的地方。淡淡的紅色線圈如氣流搖曳在地板上漂移,最終氣流變慢線圈便糾纏在一塊。這就是《惑》,在《惑》中,她描繪了一個關于一對從出生就被紅線捆綁在一起的愛人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紅色的線就把他們越拉越近直到最后她們跨越社會和文化的分歧互相找到對方。這件作品,劉北立用了6個月的時間去完成,她艱苦的用雙手一個一個通過纏繞完成了3000個圓盤。每一個圓盤都由一根單一的線作為軸心并被脆弱的螺旋式環繞著。

作品借鑒了古代中國關于紅線的傳說,它告訴人們兩個人是命中注定被無形的紅線所牽系的。年復一年,他們越靠越近,克服了距離,文化和風俗的困難,最終找到了彼此。

圖片說明:劉北立歷時6個月創作作品《惑》      Photo by Romain Blanquart         

在這個系列的創作者劉北立的眼中,《惑》講述的是人與人之間簡單的關系,但連接,困惑,接觸和分離是也我們所經歷跟分享的。“我發現每當我展覽這件作品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是如此真實,不管我們來自世界的哪個角落,從東方到西方,從美國到歐洲,甚至返回到2009年的中國,它都能被不同背景的人所見證。” 劉北立解釋說。

時間回到2009年8月18日,劉北立攜《惑》等作品回歸,在上海博雅珊藝術中心舉辦了她在國內的第一次個展。她的作品在美國備受好評。美國藝術評論界曾這樣描述她的作品:“簡單物質卻隱喻深刻。” 線,紙, 香,木,鹽,水,這些簡單的物質是劉北立以不倦的手工創造微妙亦寓意深刻的微觀世界的工具 通過這些日常材料,劉北立轉化它們的內在和平凡的質感來演繹更為深復的文化敘事。

圖片說明:《惑》是劉北立的裝置藝術作表作之一  Photo by Beili Liu Studio   

作為一名概念裝置以及多媒體藝術家,她致力于通過“觸”所帶來的影響去創造有深蘊內涵的藝術。她具有非同尋常的審美感觸,她對于物質材料深層次的敏感,是敏銳而且強大的。她用物理的并且直接的方法提升物質內在質量以及善變的特征。正如劉北立自己所說,她用有機的冥想的方式將她的能量 “ 編織 ” 到作品中,這樣才能共生,而不是單一主觀。

“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家,給觀眾提供一些值得他們精力的感受是我的責任。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我是在用專注誠摯的心去創作。”

跨越國界 訴說全球人類共同感受

“第一次接觸裝置藝術這個概念,是看了藝術家徐冰的裝置作品‘天書’,那時候我還在諾克薩斯維爾大學讀本科。”劉北立回憶起她第一次接觸裝置藝術的情景,“那是一個大開眼界的時刻,它讓我意識到藝術不一定要固定在墻上或擺設在畫廊里。它也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對當代藝術的潛在理解——它是如何繼承傳統,突破傳統,它是如何通過影響觀眾的心理、智力以及身心來體現復雜的關系和概念的。”

圖片說明:《補繕工程》,翦刀下的縫補,恐懼后的深深反思)Photo by Rino Pizzi

從此以后,劉北立就走上了裝置藝術的探索和創作之路,作為一名出生在中國吉林,后移居深圳,又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的藝術家,她在創作中更多地融入了自己人生的體驗和中西文化的共同點。

“我創作的生涯起始于吸取來自中華文化的豐富視覺及文化題材及知識,在美國接觸到的外來文化要求我改變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適應這些新鮮的資源和藝術潛能。我發現其中最吸引我,也是最復雜的,就是通過我的藝術建起一座位于兩國文化之間的溝通橋梁。”劉北立認為,想要通過藝術過程順利構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有兩條并行路徑可走:一是通過材料和加工過程使藝術概念化透明化,二是結合她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跨文化的經歷,努力創作更多能夠架起兩國文化橋梁的作品。

在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劉北立卻發現,創作連接兩國文化的作品,比起研究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更重要的是研究兩國文化的相似之處和關聯之處,“你會看到我的作品主題都是訴說世上人們生活中相似的希望,困擾,悲喜,而這些都遠遠超過他們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分歧,藝術家經常將一些看似相反的對立面合二為一,譬如陌生的與熟悉的,生存與死亡,疑惑和希望。這是世上各種族地域的人們都同樣感受的。”劉北立解釋說。

訴說全球人類共同的感受和心聲,這在她的另一個裝置和行為藝術作品《補繕工程》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頭頂懸掛著 1500 把鋒利的中國傳統剪刀,身著黑衣的女人若無其事地坐在下面鎮定地縫補著手中的白布。這些臨近的,巨大的剪刀云象征著當今社會中各種潛在或者明顯的暴力和危險因素,暗示著潛伏的恐懼感和不安的疑惑。通過坐在剪刀下面縫補破碎的布料,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是面對危險人類的單薄無力和內心深層次的無名之憂, 但應以無聲的忍耐和韌性。人類的安全感可沒有白布這么容易就被拼接起來。

這種無聲的藝術表現是跨越種族和國界的,親身踏入這個環境中,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就自然能與創作者進行藝術間的對話。劉北立自己也說,她認為最深入人心的藝術形式就是一個藝術家能夠利用它去跟不同文化世界里的觀眾交流。  2015年,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創作的舞蹈劇中,與劉北立合作,將“剪刀陣”搬上了《十面埋伏》的舞臺。萬把剪刀懸于頭頂,整部劇時時處于“埋伏”之中無法意料。這剪刀陣的藝術家及顧問,就是劉北立。

用數百噸泥親手為雙親建造小屋

劉北立說她的一個最重要的裝置藝術就是以藝術農場為基礎的《小屋站在草原上》,這是在她移居美國9年之后,親手用數百噸美國泥土為父母建造的,和父母當年在吉林農村居住的那幢一模一樣。她說,這是她送給雙親的禮物。在建房之前,父親傳授給她很多蓋房子的知識,幾乎是每一個中國農民都熟悉的基本經驗,包括如何搭建框架、制作墻體、上梁、結頂。

(圖片說明:劉北立親手為雙親用泥土建造的小屋,滿是鄉愁的味道)Photo by Ed Dadey

按中國北方農村的習慣,她給房間的墻壁糊上一層舊報紙,報紙內容都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關于中國的報道。同時還在小屋里砌了一個小火炕。整個小屋,滿是鄉愁的味道。

在內布拉斯加州藝術農場實習的兩個月內,“小屋”是劉北立創作的永久的特定的裝置藝術。“它是我父母手工建造的房屋的一件復制品。這個泥磚砌成的建筑物像一件雕塑品,恒然屹立在草原上,緩緩地回歸到土壤中,就像當初也正是這些泥土孕育了它。小屋就像是我自己的折射——一個中國公民居住在外國的土地上,這跟我作為一名年輕的藝術家,并且很努力地想在美國建立屬于我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的經歷是十分類似的。”劉北立這樣說起自己親手建造起的“小屋”。

對于劉北立來說,這個作品不僅僅是對故土和親人的一種記憶和懷念,更重要的是它象征了自己在美國的成長和經歷。堅持不懈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的藝術品來跟觀眾見面交流,甚至影響觀眾。“這座小屋象征著獨立,堅韌,冒險,力量,以及和我根脈之間深深的聯系。”

作品風格獨特譽滿世界

帶著劉北立獨特個人印記的一系列裝置藝術作品也獲得了國內乃至國際上的一致好評,藝術作品在美國和國際上廣泛展出。劉北立2002年至今已舉辦三十余個展,包括挪威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Hå gamle prestegard”, 上海 “博雅姍”藝術中心, 柏林亞洲無限畫廊, 德國慕尼黑 Galerie An Der Pinakothek Der Moderne展館,英國倫敦HUA展館, 及舊金山中華文化基金會展館。 劉的作品入選多個聯展,包括美國國立女藝術家博物館,圣克魯斯藝術和歷史博物館,奧斯汀的藝術館, 城市當代藝術中心, 芬蘭Fiskars市“Granary”畫廊,立陶宛國家藝術博物館主辦的KAUNAS Biennial-2011年國際當代纖維藝術雙年展,從洛桑到北京-第七屆國際纖維雙年展,德國漢堡藝術周, 意大利COMO城ARTE&ARTE基金會舉辦的23屆和25屆MINIARTEXTIL國際纖維年展。

她的藝術作品在多種重要期刊上得到好評, 包括美國藝術雜志 Art in America, 英國Sacchi 評論, 芬蘭赫爾辛基 Sanomat 新聞, 挪威斯塔萬格新聞,中國日報,現代中國藝術雜志,中國藝術當代, 澳大利亞 陶藝感知雜志,漢堡Abendblatt ,意大利Vita(Life)雜志,ArtSlant ,赫芬頓郵報,紐約時報,舊金山觀感和洛洛杉磯Confidential等。

劉北立在裝置藝術的執著追求和成就,使她獲得多種獎項. 包括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獎金,和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基金會藝術創新和合作基金。她的個展《之間》被英國Sacchi評論譽為2009年上海十大杰出展覽之一 。2011年,劉榮獲立陶宛KAUNAS國際當代纖維藝術雙年展卓越獎。劉北立被授予2008年舊金山市長將,以贊勵她對中美文化交流的貢獻。

1995年,劉北立從深圳前往美國從事藝術方面的學習與創作,獲密西根大學藝術碩士學位。13年后,她己成為享譽國際的裝置藝術家,首次回中國在上海辦了個展,這也是她的作品第一次回到中國。2016年8月底, 2016杭州第二屆纖維藝術三年展,劉北立應邀帶著她的新作《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參展,作品的獨特風格引起了國內外藝術界的高度關注。她坦言:“我一直都希望帶著我的作品回到祖國。雖然在1995年的時候 作為一個學生我離開了中國,但我一直視自己為一名華人藝術家,工作在美國。”劉北立說她希望經過一段漫長的旅程之后,把多年的創造帶回家鄉。因為在國外這么多年,做過很多東西,全世界都走遍了,但回國來展只有兩次。“我對中國藝術界不是很熟悉,畢竟離的很遠,能回中國是我的一個心愿,我對祖國的期待是多想把作品多帶回來一些。”

圖片說明:  劉北立的新作《之后/愈天》(局部)(  After All/Mending the Sky)    

對于國內觀眾會如何看待她的作品,她并沒有過多的要求,“我將會睜大眼睛豎起耳朵,讓觀眾告訴我答案。”。劉北立認為,裝置藝術在中國有巨大的潛力及廣闊的發展空間。“當我第一次開始創作裝置作品的時候,我的家人不理解這怎么能稱之為藝術,但是現在,無論他們在深圳還是其他地方,都會和我分享一些他們看到的好的作品。”在她看來,中國的藝術正在熱切地容納著蒸蒸日上的當代藝術形式。“作為一個裝置藝術家, 我真誠地希望加入這項工程,通過我的作品,通過分享我的經驗,也可能通過教育下一代藝術家,架起中西方藝術溝交流的橋梁。”劉北立說。(文:曉城 朱惠 本文圖片由劉北立工作室(beililiu.com)提供。)

( 人物簡介:劉北立,著名裝置藝術家,1974年出生于中國吉林,90年代初就讀于深圳育才中學及深圳大學,之后赴美國留學學習藝術,獲密西根大學藝術碩士學位,現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副教授。她的裝置藝術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如詩般的創意而享譽中外藝術界。作表作有《惑》、《補繕工程》、《小屋站在草原上》等)。

暫無留言:

留言內容: >>更多留言


本站藝術名家官網優惠搶駐中!

歡迎藝術名家注冊藝術家會員,開通自己的官網,上傳自己的佳作和內容。
QQ:271692909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誠邀入編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可以刊登藝術名家生平簡介、代表作、目前市場行情、收藏潛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熱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圈人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優先。
QQ:271692909

推薦名家

朱浩云

蘇金成

敖日力格

魏謙

吳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鐘文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招聘服務| 投稿須知|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網站調查| 證書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