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居北京的年輕策展人付曉東,參與策劃了今年的“大聲展”,這場展覽在三里屯SOHO舉行,一百多名藝術家參加。雖然付曉東已經策劃了二十多個展覽,但這是她策劃的首場公共藝術大展。“大聲展”的主題是“分享主義”:探討了當代文化的視覺和真實空間,通過社會媒介的進一步交流,個人和公共領域的模糊界限。Artforum就此次展覽采訪了付曉東。大聲展10月22日至11月7日在上海。
我參與大聲展時,時間只剩下兩個月,已經很晚了,非常忙碌。這是我策劃的二十多個展覽里,第一個在三里屯這種公共場所開放的大型藝術展。對于展覽主題“分享主義”,我希望:1、具有創新價值論的,有效的,實用的價值觀;2、平民性,與日常生活和日常物品有關,具有最基本的人類需求的因素;3、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于平行關系的互相連接關系,社群關系,集體間性,新集體主義;4、擴散式的,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可被公開的廣泛的傳播的,開放給所有人使用的;5、盜版和山寨,反對知識權威和獨占資源,解構和調侃經典,借用形式,借尸還魂。我希望人們能在公開場合,報紙、電視、商場,看到更多的藝術。它必須面向白領、工人,和那些不了解藝術史的人。
我們和藝術家討論他們的作品適合哪間屋子,每個空間都不同,我們必須保證每個人都很滿意。我喜歡我選的所有的人,這次展覽中有7個藝術家自我組織的團體參加,雙飛、綠校、雄黃社、forget art、未知博物館、Shift、D.S.G. Collection。其中,當雙飛小組聽說展覽要在三里屯的商業中心SOHO舉辦時,就決定做一個自己的商鋪。他們自己就是模特,惡搞的山寨了很多奢侈品牌。雄黃社是用貧窮藝術和大地藝術的方式,將自己工作室的水泥地板挖起來,安裝在這里,充滿了草根性和反商業的氣質。未知博物館做了一間“烏托邦房間”。這些藝術家讀了很多書,進行討論,對于知識、生活和藝術價值本身進行思考,房間的每個物體都是對這些問題的回應。還有forget art的“微干預”。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系統,并體現在展覽里。
我希望人們能夠理解藝術家在這場展覽中運用的不同審美價值的主題,一些作品和死亡、神圣與性,與黑暗而美麗的巴洛克的結合有關,比如黃然、劉卓全。這種哥特的手法令人想起了喬治·巴塔耶(George Bataille)的寫作。還有一些藝術家追求的是快樂和游戲,中國教育體制很嚴格,很多人成長過程中都不會玩。舒適、放松、玩樂也是一個重要思想,比如梁碩、雷本本。還有關于日常生活體驗的轉換,比如林科、趙要;以及對品牌帝國的權利、經濟政治體系的反思,比如D.S.G. Collection、雙飛等。他們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探討這一點,每位藝術家對于“分享主義”的主題都有自己的回應。
現有的一些公共展都是為商業或政府所做,集合最有名的藝術家為他們做一些大型而華麗的作品,但我不喜歡這種展。“大聲展”面向的是不知名的年輕藝術家,我們排除了那些已經成名和商業成功的。我們需要新的、潛在的、優秀的、成長的藝術家。他們需要展覽,我們也需要他們!藝術家目前正面臨一個新形勢:他們有可能走出“白立方”和“黑盒子”,找到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