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開幕。于9月28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此次展覽以來自貝利尼家族的收藏和達芬奇理想博物的收藏為兩條主線,分為三大板塊,由七個獨立的展廳組成。展覽首次將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的真跡同時帶到中國,從三杰及其追隨者的作品、到巴洛克早期代表人物魯本斯的作品……再到現當代藝術大家安迪·沃霍爾、博伊斯、達利、 杜尚等向文藝復興致敬的作品,橫跨6個世紀,帶來459件藝術真跡,回望文藝復興的輝煌歷史。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浦東新區副區長諸迪
開幕式-(右-左)證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戴志康,貝利尼家族21代傳人路易吉?貝利尼,達·芬奇理想博物館館長亞歷桑德羅·維佐西,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長沈其斌
開幕儀式現場,文化部藝術司司長、浦東新區副區長諸迪,證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戴志康(微博),貝利尼家族21代傳人、貝利尼博物館館長路易吉?貝利尼、達·芬奇理想博物館國際協會主席阿涅塞·薩帕托、達·芬奇理想博物館館長亞歷桑德羅·維佐西致辭,并共同與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陳喆、上海大學副校長段勇,上海東方娛樂集團總經理、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李勇,證大文化股東代表、杉杉集團董事會主席鄭永剛,證大集團執行總裁、證大文化董事長朱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長沈其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崔艷等見證了新文藝復興宣言發布暨亮燈儀式。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芬奇的佚名追隨者,意大利,81 x 52.5厘米,布面油畫,16 世紀
展覽由路易吉·貝利尼與沈其斌共同策劃。六百多平的中心展廳鋪以神秘的黑色鏡面地板,天頂以增強現實(AR)技術還原了達·芬奇理想博物館的場景設置,這里呈現的是“蒙娜·麗莎”的世界——文藝復興以來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為主題創作的作品系列,包括薩萊的《裸體喬康達》(約1516);創作于十六世紀、至今未知作者的蒙娜·麗莎;馬歇爾·杜尚的《L.H.O.O.Q》(俗稱“帶胡須的蒙娜·麗莎”);皮耶羅·馬費索里的《瑪利亞·阿布拉莫維奇和中國的長城》;安迪·沃霍爾的蒙娜·麗莎以及薩爾瓦多·達利以蒙娜·麗莎原作創作的《達利的胡須》等等貫穿藝術史的蒙娜·麗莎。
《達·芬奇自畫像》,李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59x 44厘米,布面油畫,1505 -1510
第二板塊以來自貝利尼家族的收藏為主線,五個展廳分別還原貝利尼家族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客廳、餐廳、起居室、私人禱告廳以及收藏廳。每一個空間除了陳列家具、裝飾擺件以及掛毯等古董作品以外,文藝復興大師巨匠的經典之作也將穿插在內,包括達·芬奇的《自畫像》(1505-1510),米開朗基羅的《耶穌下十字架》(1510-1530),拉斐爾的《圣母子》(約1507)等;以及文藝復興早期、十五世紀最杰出的雕塑家多納泰羅的《圣母與子》(15世紀)、卡納萊托的《隨想:威尼斯大拱廊》(約1765)、魯本斯的《丘比特與普賽克》(16世紀)、貝亞托·安杰利科的《圣母瑪利亞和圣子》(15世紀)等等。傳奇美第奇家族的三件珍貴遺產(皇冠、掛毯及餐具)也將在此版塊中做呈現。
《自畫像》,拉斐爾?桑西,意大利,46.3 x 35.5厘米,木板油畫,約1505 年
第三板塊則以“神話與較量”(Myth & Rivairy)為主題,呈現來自達·芬奇理想博物館的經典收藏。展覽創造了一個與15-20世紀間重要作品近距離相遇的機會,從德西德廖·達·賽蒂尼亞諾、安托內羅·達·梅西那、 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一直到杜尚以及其他將達·芬奇看做是古代先鋒的現當代藝術家們。這個展中展總結并布局了二十五個部分,來還原一個去掉光環后真實的達·芬奇,還原他的語境,他留給世界的遺產和關于他的神話的共通性,他極其復雜的多面性和驚人的新發現,并以頗令人驚喜的方式將“達·芬奇與中國”這一部分作為結尾。該展中展配有單獨的同名畫冊出版,以二十五個篇章詳述達·芬奇理想博物館長期的研究成果。拉斐爾的《自畫像》(約1505)、《圣凱瑟琳的神秘婚禮》以及米開朗基羅的《朗弗蘭奇的磨刀工人》、丟勒的《達·芬奇的結》(1506 - 1508)也將在此板塊與公眾相遇。
奇跡展廳圖@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中廳
奇跡展廳圖@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貝利尼家族收藏廳
奇跡展廳圖@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奇跡展廳圖@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在展廳的設計上,除了中庭神秘黑色鏡面及AR穹頂的設置,整個展覽以鮮明的色塊串聯。尚未進展廳便可感受到一抹充滿意大利風情的地中海藍;貝利尼家族還原現場則整體呈現文藝復興時期貴族的暖紅色調,包括展墻以及特質的紅色地毯;“神話與較量”的現場則以象征權力的尊貴黑色作為地毯顏色,展墻根據三杰及其追隨者的風格,分別配達·芬奇系為金色;米開朗基羅系為銀色;拉斐爾系為玫瑰紫紅色,這其中的奧秘,待親眼目睹便自然揭開。
“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重生”。這一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表面上是推動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實質上是在思想和文化領域里的反封建反宗教神學斗爭。其中主要的表現是“人文主義”的興起,其影響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宗教等知識探索的各個方面。此次在中意主辦雙方多年的努力下,將該展覽引入中國,在全球互聯、信息革命、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重大社會課題推動當下社會更新、重構的時刻,重看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發展。展覽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意大利貝利尼博物館和達芬奇理想博物館聯合呈現,將延續至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