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徐向南/報道):2018年8月18日下午,“平行一一盧俊舟個展‘’亮相蘇州博物館并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此次展覽也是藝術家首場個展。現場展出了藝術家盧俊舟30余件(組)近年作品。

平行——盧俊舟個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
盧俊舟的作品強調了漢字的空間構成和書寫的節奏韻律感,筆下順應自我的心性而發,貫通連接未來與歷史的“平行”之道。文化藝術界領導、藝術家與媒體代表、現場觀眾百余人受邀出席參與此次開幕式。
南京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黃惇在發言中,首先對此次展覽的開幕表示祝賀,他談到:“盧俊舟的作品今天在蘇州博物館現代藝術展廳展出,我認為他突破了傳統藝術的框架,有了他自己對中國文字的理解而形成的藝術語言,也正因為他突破了書法和繪畫的框架,才有了現代藝術樣式的價值,奇怪又新鮮,他的這些書寫給予觀眾生動的體驗。”

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向盧俊舟頒發捐贈證書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江宏偉談到:“進入蘇博,看到盧俊舟的作品,兩者之間仿佛就有一種空間的契合。同時,我在盧俊舟的作品里看到了他將中國元素的傳統與現代結合的一面。”
此外,作為盧俊舟少年時期的書法老師,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張索在發言中也回憶了兩人在近三十年前的相識經歷。一個有著淳樸和純真眼神的少年,懷著學習書法的堅定信心,打動了張索,有了一場師生情緣,并在以后幾十年時間里相互交流,探索書法藝術。

藝術家盧俊舟致答謝辭
開幕式現場,盧俊舟將2018年新作《壁》捐贈給蘇州博物館永久收藏,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向盧俊舟頒發了收藏證書并合影。
盧俊舟在2018年最新創作的《吳越春秋》作為此次的重點作品首次現身,此幅作品由40件單組豎幅作品集合而成,也是為本次個展而特意創作的。《吳越春秋》文本節選自《史記·伍子胥列傳》,以當代人的視角呈現對蘇州歷史的關照和考察。

《吳越春秋》220cmx22cmx40 2018年
盧俊舟用朱筆在放大版的木牘上進行書寫,再以斧劈而上,最后全篇以墨復之,制成拓片,字的留白與背景中的墨色以及隱約泛出的朱砂色相交融,在古樸間疊加了一份剛硬的味道。
書寫的行為完成了藝術家對于歷史和文化個體解讀,劈砍、拓印則是還原了對崇高的演繹和傳承的再現,作品呈現的敘事意義,在保有含蓄的悲憫和當代批判意識的同時,又為觀眾打開一扇可供靠近的文學窗口。

蘇州博物館藝術顧問、藝術家劉丹與藝術家盧俊舟觀看作品
同時,為了契合展廳空間,盧俊舟以現代展廳的“影壁墻”為靈感,題寫了一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夢》則是一幅藝術家與自然合作完成的作品,在突來大雨的沖刷下,宣紙已經近乎紙漿的狀態,當墨水濺起再化開,字形與墨色的漸變形成一種獨特的質感。
在結構性創作外,《秦時明月》、《吟龍》、《塵埃》等作品延續著他對于純粹書寫的回歸和當代審美的探索。

《璧》的展覽現場
書法是藝術創作,也是盧俊舟個人思考的實踐過程。在盧俊舟看來,藝術是界于有律和無律之間的一種感覺,或者說是一種直覺和本能,使之回到藝術的本質狀態,歸于自然。
從審美角度出發,盧俊舟的作品是立足于傳統審美向當代審美進行的轉換,書體結構的表達,空間感是其最突出的特質。同時,藝術家用自身觸動的感官追求作品的韻律,展現了基于自我情緒所形成的節奏感。這些起承轉合的筆畫空間,又似乎在呼應著傳統書法學理中的“筋骨立形”。

藝術家盧俊舟接受媒體采訪
通過書寫,盧俊舟一直在嘗試延展自己的邊界,空間則是建立在一次次的破壞消解后,而再造的實驗中。面對這些生成的律動,我們打開全部的視覺張力,審視這個由此誕生出的“新知”。
據悉,該展覽將在蘇州博物館現代藝術廳展出至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