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家養了一盆大茉莉花。當時我家住山東大學新校內5號樓第4層樓,是東西大通樓,俗稱“筒子樓”。第4層樓的兩頭各有一個大涼臺,春、夏、秋三季我都把茉莉花放在西涼臺養。每天下午5時左右,茉莉花樹盛開300一600朵,花香滿樓,沾福者都贊美深愛。每天傍晚時分,“筒子樓”走廓安置的各家爐灶,炭火鼎旺,熱火炒百香,比今天大棚燒烤的香、辣、酸、甜味都齊全猛烈。晚餐時,我們第四層樓西部的9戶人家,其中有歷史系祝明教授家、中文系楊端志教授家、化學系徐桂英教授家和經濟系劉翠萍教授家等,每家都移桌于涼臺茉莉花周圍,花香濃于9桌炒菜。吃喝談笑,花言花語,其樂融融,今天高樓大廈內的獨門富戶難有此樂懷!

1986年,劉鳳君教授的夫人在涼臺為女兒照相,她身后是茉莉花樹
當時我們的住房都較小,我屬年輕教師住戶,只分配一間。我們9家住戶只祝明教授家有兩間房,其中一間是我們幾家小孩樂意去的“托兒所”。特別是晚上,從幼兒園回家和沒去幼兒園的孩子們在一起歡鬧,一般都是先跑到涼臺各采幾朵茉莉花,比試誰采的更香,然后濟進已成習慣的“托兒所”內。祝明教授夫人霽朝雪教授打開全樓唯一的一臺彩色電視機。孩子們看的入神,經常有孩子甜睡在“托兒所”內小板凳上。

劉鳳君教授在茉莉書屋定稿《考古學與雕塑藝術史研究》。
1986年,我將吃、睡和工作加接待的綜合房間,風雅為“茉莉書屋”。舒懷兩意:一是,茉莉花香透師鄰,高興福樂在其中;二是,我還是青年教師,提醒自己默默用功努力,方得盛花滿香。第二年,我和夫人蘇玉玲請著名書畫家魏啟后先生屈尊題寫室名。魏先生是書論精通、六體美善、語書絕句,繪畫更是當世文人畫代表。魏先生得悉我們所求和“茉莉書屋”的寓意,沒思量,鋪紙揮筆,型墨神益融紙上:“茉莉書屋”,后落神語:“鳳君、玉玲以茉莉名其室,可知滿庭芬芳也。丁卯夏啟后”。
我已多次選房移室,現涼臺有好友贈送幾盆大金桂樹,又開始寫“金桂堂”俗語。
劉鳳君
2019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