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藝術網訊:近日,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玩市場藍皮書》,對中國古玩市場現狀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在古玩界引起強烈反響。
2020年4月20日,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授權本網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玩市場藍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古玩市場藍皮書
(2019年度)
一、對2019年古玩市場經營行情的評估。
首先聲明:本藍皮書所報告的古玩市場是指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有形古玩市場。
2019年過去了。根據商會會員的實際反應,根據我們的實際觀察,根據《中國古玩市場藍皮書》寫作組的專題調研和問卷調研,我們對2019年度古玩市場行情的評估結論如下:
1、市場行情繼續下滑。
與2018年相比,2019年度古玩市場交易額平均下滑幅度為28%。下滑幅度最高的古玩市場達到50%。
2、市場攤位繼續減少。
與2018年相比,2019年古玩市場攤位數平均減少了23%。減少幅度最高的古玩市場達到40%。
3、市場信心繼續下挫。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認為2020年市場繼續下行發展的企業達到43%,保持謹慎樂觀看法的企業不足3%。86%的企業認為市場下行壓力會繼續增大。
二、原因分析:
造成2019年度古玩市場行情下行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應該關注三個方面:
1、進入市場的資金大幅度減少。
入場購買資金大幅度減少,仍然是造成古玩市場行情繼續下行的主要原因。
幾乎90%以上的市場經營者認為:2019年市場購買資金進入數額與市場繁榮時期相比,減少的幅度繼續擴大,已經低于市場繁榮時期的10%。
私人貸款活動斷崖式減少,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進入古玩市場資金減少的程度。
據我們對2019年一個建筑面積約兩萬多平米的古玩市場了解,僅僅死貸金額一項,就在2000萬人民幣以上。借款方沒有收入還不上借款,貸款方拿著一堆抵押品變現無方,形成了市場資金鏈上的一個死結。
2、管理態勢趨緊,“一管就死”的狀況重演。
由于打擊盜墓活動聲勢的影響,各部門對古玩市場的管理一哄而上,造成大量可以經營的古玩紛紛下架,重復上演了其他行業改革開放之初經常出現而今早已銷聲匿跡了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老套路,給古玩市場的感覺猶如雪上加霜。
3、市場理性回歸,虛熱成分繼續減少。
古玩市場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中,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造成文物系統、宣傳系統等機構人員的非正常性參與,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古玩市場的虛熱成分,挫傷了廣大經營人員和收藏隊伍的經營熱情與收藏熱情。虛熱成分繼續減少,應該理解為市場規律性調節的客觀反映,是值得研究的市場理性回歸現象。
三、應對措施:
針對2019年度古玩市場的行情現狀與直接影響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我們提出如下應對措施:
1、徹底告別使用文物概念,市場要旗幟鮮明的表明:就是經營新舊中國傳統工藝品的市場,舊的傳統工藝品就是古玩,新的傳統工藝品就是帶有古玩元素的當代工藝品。
這樣,既可以吸引更多的購買群體和購買資金進入市場,也能向一部分一聽文物就敬而遠之的新舊中國工藝品消費者送去明確的廣告信息。
2、析分文物(藝術品)概念,給古玩市場以明確的經營方向,使管理者的管理行為也有的放矢。
管理機構應該結合民法通則和古玩市場出現的新情況,認真析分文物(藝術品)概念的范圍,把不屬于文物(藝術品)范圍的那部分可以進入市場的古玩分離出來,明確古玩市場的經營范圍,使市場經營者有方向可尋,有道路可走。從而促進全民收藏產業的繁榮發展。
析分文物(藝術品)概念,在明確古玩市場經營范圍的同時,也就使古玩市場的管理行為有了明確的標準,該管什么不該管什么一目了然,有利于徹底改變古玩市場“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不正常狀況。
3、排除文物系統專家非正常進入市場的干擾,建設符合市場規律的古玩鑒定制度。
商會應該發揮古玩市場行業專家的特有優勢,主持建立一套符合古玩市場行業規律的鑒定評估制度。這樣才能結合市場經營隊伍的行業自律,重塑古玩市場行業形象,找回購買隊伍的收藏熱情和購買信心。
要達到這一目標,第一要強調鑒定評估隊伍要以市場行業專家為主體,形成以市場行業專家為主文物系統專家為輔的市場鑒定評估專家隊伍格局。這樣才能有效排除文物系統專家非正常進入市場所帶來的職務光環與實際眼力名實不符的不良影響。第二要要強調建立一套以服務買家為目標的公開公正透明度極高的古玩市場鑒定機制,首先是讓買家覺得可以放心的來買,要找回買家的消費信心和收藏熱情。第三要強調減少市場虛熱成分,要從市場和行業自身做起,塑造市場銷售品牌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4、深化政府“放管服”體制改革,激活行業自律機制,促使市場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商會從行業自律、放映訴求兩個屬性角度上開展工作,促進市場環境進入良性循環。一是要推廣建立古玩行業系列的團體標準,促使行業行為逐步走向標準化和流程化。二是要針對古玩行業人才的分類、評價、儲備開展工作,探索民間職稱制度,促進行業人才合理配置、公平競爭。三是要應用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科學技術手段,建立古玩傳承流轉數據庫、檔案管理系統,保障合法商品依法流通,對違規商品提供追溯依據。
四、結合古玩市場三十周年的深層次思考:
從1989年北京市誕生第一批古玩市場算起,中國的古玩市場已經走過了三十周年。寫作組在完成了2019年度古玩市場白皮書的同時,也結合古玩市場三十周年的發展實際,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分析研究。特別提出以下研究觀點,供國家管理機構制定相關政策時參考。
1、對三十年市場的基本評估是:繁榮與混亂并存。
眾所周知,三十年古玩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有過不少次激動人心的繁榮高潮,也有過不少波義憤填膺的混亂聲討。遺憾的是,高潮時文物管理機構沒能進行有效的引導,混亂時文物管理機構也沒能實施有效的管理。這種持續了三十年的古玩市場管理現狀應該引起文物管理機構的深刻反思。
2、文物(藝術品)概念模糊是造成繁榮與混亂并存的關鍵原因。
三十年的古玩市場實踐一再證明,現在的文物概念是個大筐,什么都可以稱為文物,要求嚴管時,管理層面無所措手足,只能“一管就死”。經營層面也沒有明確的經營范圍,默許不管時,只能隨著市場的導向走,只能“一放就亂”,經營層面的黑局、黑幕便愈演愈烈。
實踐證明,文物(藝術品)概念模糊已經成為古玩市場繁榮與混亂并存的關鍵原因。改變古玩市場繁榮與混亂并存的局面必須從析分文物(藝術品)概念入手。
3、析分文物(藝術品)概念,把古玩從文物(藝術品)概念中分離出來有利于市場的繁榮與規范,也有利于國有文物(藝術品)的有效管理。
三十年古玩市場的實踐證明,文物系統的專家學者也一再證明:古玩市場經營的商品中屬于國家禁止經營或者屬于國家重點保護范圍的文物少之又少。據我們對全國100家古玩市場的調查結果分析:真正屬于國家重點保護范圍的文物不足5%。如果再對這5%的文物按國家文物級別劃分,屬于國家定級范疇中一級二級的文物更是鳳毛麟角。
三十年古玩市場的實踐證明,文物系統的專家學者也一再證明:在全國千余家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場中,真正稱得上古玩市場的,或者說有50%以上古玩元素的市場,根本達不到2%,可以名副其實的稱為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最多只是鳳毛麟角。
綜上所述,析分文物(藝術品)概念,把古玩從文物(藝術品)概念中分離出來,把古玩市場從文物(藝術品)市場中分離出來,是符合古玩市場實際情況的。這種藏寶于民的方式,不僅可以盤活民間存量的文化資源,還可以擴大就業,增強社會的繁榮穩定指數。
我們建議,古玩的概念應該定義為:存在于民間的,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工藝研究價值的,能夠在民間流通的中國傳統工藝品。應該包含的范圍:文革后落實政策發放回私人手里的部分、家族祠堂留存的部分、家庭傳世保存的部分、家族墓葬保存的部分、通過正常渠道購買的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海外回流的部分等。
我們建議:文物(藝術品)的概念應該明確為:國家所有的,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的,不允許進入市場流通的中國傳統工藝品。應該包含的范圍;博物館系統的館藏部分、文物局所屬的文物商店庫存部分、國家所屬的墓藏部分、國家園林所屬的部分、國家企事業單位所屬的部分等等。
我們認為;把古玩和文物(藝術品)兩部分分開概念分開管理,不僅有利于古玩和古玩市場的繁榮和規范,更有利于推動國有文物管理體制的改革,從而有效杜絕改革開放以來國有文物大量流失之怪現狀。
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
2020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