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文物外展在我國對外交流活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近年來,文物出境展覽在國際上頻頻掀起“中國風”熱潮。如何更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潘路帶來了一份關于“統籌規劃 打造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的提案。
文物出境展覽缺乏統一布局籌劃
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我國文物出境展覽事業發展迅速,這幾年國家層面的大型、綜合類文物展不斷在世界各地舉辦。相關數據顯示,十八大以來,我國每年約舉辦60余個文物出境展覽和入境展覽,特別是中國與意大利簽署的政府合作五年聯合辦展協議的圓滿完成,中國選派文物參加紀念希臘建國展覽等都為政府間展覽合作積累了有益經驗。但應承認的是,在文物展覽策劃理念、闡釋方式、展陳布局等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019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關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重要講話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第六條明確,“加強文物國際交流合作”,“著力實施文物外展精品工程,廣泛拓展國際傳播渠道,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文物出境展覽因為管理體制等原因,缺乏統一布局和統籌保障,導致各自為陣,尚未形成合力,影響力和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潘路舉例談到,如有限外展資源扎堆歐美主要發達國家,一些展覽題材相近,一些展覽題材重復;一些辦展單位缺乏策展能力,很多出境展覽主要由外方策劃的“獻寶展”“精品展”,對國際文化傳播及外國人文化需求研究不足,尚未形成“中國故事、世界表達”的有效方式等。
在國際權威藝術媒體《藝術新聞》新發布的2018年全球最受歡迎展覽和博物館榜單中,中國國家博物館以860萬人次的總參觀量,位居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榜單第二名。但即便如此,國家博物館出境展覽的次數也相對有限。據悉,2011年至2017年,國家博物館共舉辦國際交流展覽70個,其中入境展覽60個,出境展覽10個。十三五期間,國家博物館累計舉辦國際交流展覽31個,包括入境展覽25個,出境展覽6個。
這是因為文物出境展覽,除了嚴格的審批手續與其中周折,文物安全才是博物館界所面臨的共同難題。況且,百密難免一疏,越是重要的博物館,重要的文物,其安全壓力就越大。因此,只有在確保博物館具有足夠而又充分的技術手段來保障文物安全的條件下,配套完善的保險機制與專業的代理機構服務,文物出境展覽才能多一分保障。
建議編制中華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五年規劃
當前,隨著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物走出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今后走出去的步伐也會更快。
潘路建議,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從國家層面加強對文物外展的統籌規劃,從管理制度、品牌建設、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參與機制、傳播方式等多方面,組織實施“中華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
“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凝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弘揚中華文化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批‘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文物外展精品項目。”潘路表示,希望可以將文物出境展覽的統籌管理上升為國家行為,納入《文物法》修法范疇,設立中華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專項資金,編制中華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五年規劃。如此,在國家統籌規劃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地方獨特優勢,用好“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紐帶,共同打造有影響力的文物外展精品項目。同時,還可以激活社會和民間力量活力,鼓勵行業協會、非國有博物館等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外展的研究策劃、經費籌集、項目落地、宣傳推廣等各個環節。
以展覽為平臺促進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不僅需要深入理解文物的文化內涵,同時還要從跨文化的視角出發,全面構建文物走出去工作績效評估體系,而這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人才。潘路強調,建議設立推動中華文物走出去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加強博物館策展人制度建設,實施博物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培養造就一批與國際接軌的博物館策展人隊伍。深入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創新網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