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
筆者2023年3份已經在光明網發表了題為《人工智能技術影響攝影史進入“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的文章,論述了“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的發展由來和定義。概括為:“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是攝影史在經歷了“拍照片(Take Photo)”階段和“做照片(Make Photo)階段”之后,在AI技術的推動 下,攝影史進入發展的全新階段。
盡管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攝影作品還存在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強大的創作能力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更多非攝影師群體也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自己的作品。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攝影領域的作品生成,在微信 朋友圈、小紅書、微博等媒體上已經掀起了創作的浪潮。尤其在AIGC領域出現新引擎之后,解決了一直被詬病的手和臉部細節后,大量的用戶開始使用這一工具創作。
首先介紹一下AI生成圖片的技術原理。AI生成圖片的原理是在計算機中用高斯曲線的數學模型,將復雜的信息加燥編碼成一個高斯曲線,再通過接收指令將高斯曲線解碼變成圖像信息。人工智能內容生成(AIGC,AI Generated Content)原理通過識別文字或圖片信息等,通過提示語(Prompt)生成畫面。是一個先編碼加燥波再解碼的過程。一來一回中,實現了文字標定到圖像生產的過程,而此過程為可逆。在攝影領域人物寫實的程度已經發展到以假亂真,無法分清楚是拍攝的照片還是AI計算出來的照片。不僅如此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輕松調用已有的攝影師和藝術家的風格進行輔助創作,等于復活了大師來幫你實現創作。人工智能技術的數據庫第一次將人類藝術史(包括攝影史)的成果統一起來,做到了在大師肩膀上繼續創作的可能性。可以說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次生產力的改變。因此,當使用AI創作的時候,其實你已經站在了大師的水平線上。
但是,擁有一個強大的工具后,每個人真的都有可能變成大師了嗎?筆者通過使用AI技術進行創作 總結出四個進階的創作體驗,希望探討在“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創作思路,構建出想照片理論的四個構面。那么如何做到人人都是攝影大師呢?關于“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創作有別以往的方式和思路,筆者總結成四點:第一、打通時空局限;第二、調用大師風格;第三、運用導演思維攝影;第四、使用意面來創作。
第一、打通時空局限:跟以往任何時期的拍攝方式不同,用AI技術可以讓創作者變成時空的旅行者,可以去任何時代任何地方拍照。也許你已經用AI去周游列國,甚至去到外太空,這不足為奇。通過地點和年代的選擇,你可以上一秒在北京胡同,下一秒在馬達加斯加,也可以穿梭回到唐朝盛世,到80年的中國去街拍。地點的切換 如同隨意門,而時間的穿梭就如同時空機。比如你可以輸入關鍵詞,中國80年代北京前門、街頭攝影、一個在吃冰糖葫蘆的小學生,就會瞬間獲得相應的圖片(圖片1)。有人可能會質疑,這樣的;零成本創作是否是攝影?我們看到攝影史上在“做照片Make Photo”階段,藝術家Jon Rafman曾經利用Google街景的截圖進行創作,作品包括使用Google街景捕捉的圖像,以及通過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等方式獲取的圖像。他將這些圖像重新組合并編輯成為一些富有想象力和超現實主義的場景和景象,以探索數字時代對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界限和關系。“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Google街景變成了AI生成的街景,創作工具不同,但創作思路是延續的。而“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具備更深的潛力。

第二、調用大師風格:例如在剛才輸入的關鍵詞中加入by Alex Webb,變成:中國80年代北京前門、街頭攝影、一個在吃冰糖葫蘆的小學生、by Alex Webb ,就會得到Alex Webb風格攝影作品。Alex Webb是一位美國攝影師,以其富有鮮明視覺風格和復雜構圖而著名。他的作品經常以高度飽和的色彩和復雜的圖像構圖著稱,通過捕捉人物、環境、文化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來探索人類生活的復雜性。我們會發現結果與原來不指定攝影師的時候色彩完全不同(圖片2)。如果我們請出戰地攝影之神羅伯特·卡帕by Robert Capa,就會變成戰地模式的黑白攝影作品(圖片3)。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對攝影大師的風格足夠了解,你就可以讓攝影大師變成你的掌機或攝影助理,根據你的想法讓大師來協助你進行創作。


第三、運用導演思維攝影:既然可以如此調用大師來協助,AI攝影就可以運用導演思維來創作。導演需要調度場景、演員、服裝、造型、攝影、美術、燈光、演員、劇情、器材等。 那么AI攝影就可以在每個崗位上都調用明確的大師來幫你完成創作。注意,這里我們調用其他的專業的大師來參與拍攝也是可以的實現的。筆者曾在《兔籠女孩》之粉色風暴的系列中,調用了建筑攝影師馬西莫·李斯特里by Massimo Listri來做場景設計,因為他拍攝過歐洲拍攝3500余座宮殿、歷史建筑。調用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by Andreas Gursky來讓兔子變成陣列的構成,因為他擅長拍攝消費主義下陣列擺放的物品。調用英國時尚攝影師蒂姆·沃克by Tim Walker,因為題材是超現實而由賦予時尚感的人像攝影,他是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和奇妙的視覺效果而著名。筆者選擇了ARRI這臺拍攝電影的攝像機,設置好快門和光圈等參數。同時,選擇了拍攝角度,以及控制了人物的姿勢和表情,服裝色彩設定為粉紅色。于是就出現了(圖片4)的作品。 由于筆者從事了多年的導演工作,所以對這套導演工作流程非常熟悉。當然對服裝進行品牌、材質的也明確要求,也完全可以實現。這種導演式的創作的方式,在傳統的攝影創作中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更不可能把三位重量級的不同領域的大師集中到一起為自己創作所用。因此導演思維的創作思路是“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在創作上的另一個構面。讓大師變成你各個崗位上的得力助手,所有的局限只會是創作者的想象力。

第四、使用意念來創作:如果我們不想用關鍵詞去描述,其實可以通過自然語言來創作,你描述出一種意境、一句詩或者一個夢境,通過AI預訓練模型的轉譯變成繪圖Ai可以聽得懂的提示語。筆者通過訓練AI去閱讀文言文的《西游記》原文,將文言文的《西游記》中對于花果山的描述片段讓文字AI轉譯為繪圖AI可以讀懂的提示語,特別注意的是文言文的《西游記》中對花果山的描述是使用詩歌的方式來描繪的,同時筆者加入了攝影師的選擇和上傳了一張抽象的圖片作為色彩參考,創作出了《西游記》系列的AI場景(圖5)。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張用詩歌拍出來的照片。風格的控制和色彩的給定則是創作者有意為之的,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如果不給風格限定,則會出現(圖6)的圖像,沒有風格和情緒的表達。因此,這是一種人機協同的創作方式。由此也可以發散和創新出許多新的創作方式。
上面的四個創作理論構面并非“想照片 Think Photo”的全部方式,但是可以作為創作思維的構面去作為參考。以圖片5、圖片6為例的AI技術可以帶領我們開啟了人人都是攝影大師的時代,自由的創作工具背后,是人的思考和創作。在“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如何駕馭AI攝影,需要我們回到歷史,重新學習和掌握基礎的攝影史,同時需要開始融合設計史、藝術史、文學史、人類史等人文領域的知識。攝影思想史是指導我們用創作去續寫攝影史的起點。新的工具出現,會導致我們離開原來的舒適區,進入全新的探索。因此,與其說開啟了人人都有望成為攝影大師的時代,我更愿意理解為開啟了人人都該認真學習攝影史的時代。創新總是站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沒有無源之睡。相信博古才能通今的思想就會出現跳躍式的想象力,但最終一切還是回歸到人本的思考。在AI技術指數級迭代的今天,或許更應該回到本源,我們開發這些技術是為了什么?只是為了滿足好奇?為了更好地創作?還是為了人類可以有更美好明天?希望在“想照片Think Photo”階段的創作中,你可以找到答案。(作者:趙伯祚 博士)


作者介紹:
趙伯祚 藝術家、導演、教育工作者

教育背景,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學士和碩士學位,UCS創意產業管理學 博士學位,從師金日龍教授、費俊教授、謝明宏教授、陸蓉之教授等。
作為藝術家,在數字藝術和動畫藝術領域持續創作,AI藝術領域作品豐富發布了包括:《閨蜜·蝶戀》《兔籠女孩》《金鳳花》《藍鳳凰》《圖書館》《西游記》等多部作品。2022年威尼斯元宇宙年度展擔任策展人和參展藝術家,獲得2020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獎、2019年米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獎。
作為導演,擔任GuruLab格悟科技_創意總監&導演,在廣告領域發布超過120部作品,服務可口可樂中國、螞蟻金服、支付寶、小米、京東、美的、騰訊、奔馳汽車、領克汽車等30幾個國內外品牌。形成用紀實攝影的手法拍攝廣告的作品風格。獲得過艾菲獎、IAI、金瞳獎、金獅獎等多個廣告行業大獎。2020年與陸蓉之教授共同導演的紀錄片《答應你》代表港澳臺導演,受邀參加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學術展映。
作為教育工作者,現任英國國際電影節集團(FFI)執行董事長;任職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擔任碩士導師;兼任臺北實踐大學創意產業博士班副教授;曾任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潮美學研究所副主任&碩士導師;曾任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加泰羅尼亞電影與視聽學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課程教師。在藝術與科技和廣告領域發表多篇論文,參與教材出版等。
作者部分AI攝影藝術作品:

《金鳳花》系列作品之二

《圖書館》系列

《閨蜜·蝶戀》系列09

《兔籠女孩》手機大學系列

《雙生》AI紀實攝影

《兔籠女孩》工廠系列

《西游記》系列01

《藍鳳凰》系列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