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當下可以說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些成績舉世矚目,有目共睹。但在新的時期,我們必須清楚的是,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又一次面臨新的問題、發展情況、發展態勢、發展要求與發展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更高的站位,在更高的水平上,進一步推動與發展我國非遺文化文化建設。
一、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面臨新的發展背景
我們說,我國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這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真實的發展階段。形成這個新的發展階段的基本動力不是別的,而是不斷變化的發展背景。我國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所面對的新的發展背景,從大的方面來簡要地概括的話,主要有六個大的方面:
1.隨著人均GDP的增長,我國大眾的消費結構性轉型已經進入快車道。其中,衣食住行在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在迅速降低,而文化藝術消費與精神消費快速發展融合,形成了勃然發展的態勢。而在這個過程中,新的消費業態與理念也在不斷創新。
2.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轉型,需要尋找新的動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要努力地轉變發展的方式;二是需要尋找新的領域、新的資源、新的動力,而文化產業就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的新領域,文化藝術資源是重要的新資源,文化發展的帶動作用就是重要的新的動能、新的動力。
3.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4.特色文化產業被廣泛地納入到區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規劃與計劃發展中。
5.一帶一路與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新的需要。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僅可以建構文化自信,并且對講好中國故事,推進文化走出去意義重大;作為中華民族最大的資源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在新的時期,在新常態的發展中,提供了重要的創造能力勃發與復興的支撐與動力源泉。
6.文化與科技的快速融合發展,使得文化科技成為文化產業重要的推動力量。文化科技的發展,使得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變得更加貼近大眾,更加容易與當代生活及生活方式相融合,為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與發展的空間。
二、非遺領域的發展需要一場新的思想解放
我國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雖然經歷了不長的一個過程,并形成一些發展的理念、認知與實踐,但在新的時期如何面對新的發展背景,如何創新發展,可以說是非遺傳承發展中遇到的一個大的課題。可以說,習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是獨特的戰略資源的論斷,為新時期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時期,我們強調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要在加大搶救與保護的這一前提下,特別強調面向未來的非遺文化的發展問題。非遺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尋找記憶與承載歷史載體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一個民族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的資源問題。所以,對非遺文化的發展,在新時期我們需要有一個更高的站位、更為廣闊的視野、更為深刻的背景下,面向未來,來研究與探索非遺文化發展的時代意義。也就是說,非遺文化發展的搶救與保護必須要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格局,更為積極的發展背景下進行。 特別是在文化發展已成為我們國家的重大戰略,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我國支柱產業的發展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及新舊動能的轉化過程中,文化資源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既要做好搶救保護,又要盡可能把非遺文化資源進一步融入當代生活,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一步把非遺文化資源資產化,是其真正成為民族復興與發展的重要財富與源泉。
我們說,非遺是一種文化創造能力的重要體現,它是一個文化系統,呈現的是一種深植于民間生活與文化厚土中的活的而又勃然生發的文化精神、文化資源與財富,絕不能僅僅把其當做一種靜態化的遺存或者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把非遺文化與當下火熱的生活相對立、相隔離,本身就違背了非遺文化產生與生發的基礎。因為很少有非遺文化是產生在書齋里,它們更多地是因為大眾的喜愛與生活的需要,創造產生與田間地頭、大街小巷與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哪種為搶救保護而搶救保護的做法,是走不遠,走不長的。
在新時期,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中國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為獨特的戰略資源這一重要的發展理念。我們要在更高的站位,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發展背景下,研究分析與探索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及其時代意義問題。非遺文化不僅僅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文化多樣性的鮮活樣本這樣一個單向度的問題,更是我們的當代文化建設與當代生活的底蘊和滋養,是我國現代經濟發展與新經濟發展取之不盡的新的資源與財富寶庫。所以,我們強調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不僅僅是一個面向傳統文化與遺存的挖掘、整理和學習的單向度問題,更是面向未來的民族復興發展及文化建構的戰略問題。我們要充分發掘與充分利用豐富而又深厚的非遺文化資源,不斷發現它的價值,并將非遺文化資源不斷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使之進一步融入當代生活,進一步達成與當代生活方式相適應,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推進經濟質量的提高,提升文化建設的能力,為進一步在新時期,弘揚中國文化的效能與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做出積極的引領與貢獻。為此,我們強調,不要把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中的搶救保護與非遺文化資源創造性地轉化相對立,特別是不要把非遺文化的搶救保護與可以進行的非遺文化資源資產化、市場化、產業化相對立。非遺文化搶救保護不是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全部,我們必須在更大的背景與架構下,來進一步深刻理解與認知非遺文化的搶救保護與傳承發展。
三、要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國非遺文化發展的時代戰略使命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從當下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趨勢來看,新時代非遺文化傳承發展,至少有四大任務:
一是要繼續更好地做好搶救、保護與傳承工作,當下,這還是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工作重心與基本的發展底線;
二是要為人們美好生活建設服務;
三是要積極推動非遺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為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新的資源、新的動力;
四是要為中國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建構世界文化多樣性,建設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的貢獻。
為此,我國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近期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下大力氣做好非遺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
2、要積極推進非遺文化及其資源與當代設計、與時尚文化與新的消費業態相融合,推動非遺文化融入當代生活,適應當代生活方式;
3、要進一步提升非遺文化及其資源是我們民族最為獨特的戰略性資源的認知,進一步深刻理解非遺文化及其資源更是中華民族復興與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要在能夠進行非遺文化資源化、資產化的領域,大力推動非遺文化資源市場化、產業化的進程;
4、要進一步研究與認知我國非遺文化傳播的內在規律,創新非遺文化傳播的路徑,積極推進利用市場機制、產業機制進行非遺文化傳播的規律研究與探討,積極推動非遺文化走去去,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進程。
四、非遺文化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突破口與重要抓手
我們要研究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內在規律,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把我們原來習慣的把非遺文化送出去,進一步過渡到由送出去到賣出去,再到按照市場與產業的規律整合出去的發展進程,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建構非遺文化的發展能力與水平,進一步推動其國際化發展與傳播的能力與水平。
我國非遺文化的國際化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發展載體。我們認為,要充分發揮市場與產業機制,在一帶一路的倡議的框架下,不斷建構世界性的非遺文化及其產品的體驗展示與交易中心,并將其做為我們當下的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擇與舉措。
一是建構世界范圍內的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研究與交流中心;
二是建設多層次、多形態的博物館、美術館與展示中心,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多樣化的非遺文化體驗中心;
三是大力發展基于綜合服務平臺的非遺藝術品及非遺文化產品交易中心、跨境電商交易平臺等的建設;
四是積極發展非遺文化交易的支撐服務體系,使非遺文化及其產品的體驗展示與交易中心的建設,既有保障又有支撐。 (作者西沐系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特約專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本文根據西沐在第十三屆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