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9)日,《老石說畫》欄目有收到國禮書畫名家石興旺兩幅熊貓主題國畫作,請求“打眼”、講評一下,為此現從構圖智慧、筆墨語言、意境營造、文化承載四個維度展開解讀之,且聽下文分解。

觀其《曉洞初開迎朝暉》這幅作品,給人整體感覺就是框景敘事與生命意趣的交融。
構圖:“洞穴框景”的敘事性營造
畫面以“天然洞穴”為視覺框架,弧形的巖石輪廓形成“畫中畫”的嵌套效果,既自然聚焦于洞中的熊貓,又通過“洞穴初開”的空間感,賦予熊貓“迎新而出”的動態敘事,讓靜態畫面產生“時光初啟、生命登場”的生動性。
筆墨:寫意造型與質感表達的平衡
熊貓的塑造以水墨塊面為核心,黑白毛色通過濃淡墨的層次變化處理,筆意灑脫卻精準捕捉到熊貓“憨態中帶靈動”的神態(如嘴角微揚的細節,消解了動物的“憨笨”,增添了生命的鮮活感);背景洞穴與枝蔓則以枯潤相生的皴筆表現巖石肌理,輔以赭黃、淡墨的暖色調鋪陳,既模擬出清晨“朝暉”的溫暖質感,又以“蒼勁枝椏”的線條美,與熊貓的圓潤塊面形成筆墨節奏的對比。
意境:自然時序與生命詩意的共振
“曉洞初開迎朝暉”的題跋,將畫面意象升華為“時光清晨—自然洞穴—生命熊貓”的詩意共振,傳遞出“新日初升,生命與晨光共啟”的希望感,盡顯中國國畫“以景載情”的傳統文人意趣。

再觀其《朝陽沐幽境,熊寶自悠然》這幅作品,那給人的是天人合一與文化符號的表達。
構圖:微觀生命與宏觀自然的對話
作品采用“山水為幕,熊貓為眼”的布局,將熊貓置于煙云浩渺的山水長卷中,讓“憨態熊貓”這一“微觀生命個體”,與“層巒疊嶂、云霧蒸騰”的“宏觀自然天地”形成視覺與精神的對話,暗合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核。
筆墨:山水皴染與動物寫意的統一
山水部分以潑墨、積墨、淡染結合,山巒的濃皴體現質感,云霧的淡染營造空靈,盡顯傳統山水畫“煙云供養”的意境;熊貓則以簡潔圓潤的黑白塊面塑造,筆線含蓄卻精準勾勒出體態的憨趣,“簡筆熊貓”與“繁皴山水”形成“虛與實、簡與繁”的筆墨節奏對比,卻又因水墨語言的共通性(均以“水、墨、筆”為核心載體)達成和諧統一。
意境:自然清幽與生命悠然的共生
題款“朝陽沐幽境,熊寶自悠然”點題,山水的“幽”(云霧、深巒)與熊貓的“悠然”(靜坐進食的情態)相互映襯,既傳遞出“自然清幽養生命,生命悠然融自然”的共生之美,又讓“熊貓”這一中國文化符號,承載起“天人合一、和平悠然”的精神內涵,契合國禮書畫“以藝傳情”的功能。

圖為當代書畫導師、國禮書畫名家、軍旅畫家、四川美協會員、宜賓三江書畫院院長石興旺。
如談這兩幅作品的國禮視野下的藝術價值,那就是文化符號性與藝術專業性的統一,甚至升級。
作為國禮書畫名家石興旺,自去年潛心致力創作了畫芯長130米、高50厘米世界最長水墨中國畫作品以來,他的創作逐漸將國寶熊貓這一國家文化符號屬性與中國水墨藝術專業進行融合,使其深度和高度達到統一,趨向更加完美再現,再表達。
一圖以“熊貓”為核心意象,精準抓住其“中國文化名片”的傳播屬性,契合國禮“對外文化交流”的功能;
二圖以傳統國畫筆墨(寫意造型、水墨韻律、意境營造)為載體,將熊貓的“憨趣”與山水的“靈秀”、哲學的“悠然”融為一體,既展現了“動物畫”形神兼備的刻畫能力,又體現了“山水畫”造境抒懷的功底,實現了題材跨界與文化精神的共融,是傳統國畫在當代傳遞中國文化的典型創作。(《老石說畫》欄目評論員 石名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