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5日從貴州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貴州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14852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文物全部完成復查,新發現文物數量2700余處。
自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以來,貴州精心組建110支專業普查隊伍,集結1000余名涵蓋省級文博單位、各地州市、高校的專業調查人員,20余個行業主管部門與文物部門聯合推進普查工作,歷經26個月的艱辛努力,摸清貴州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家底”。
從類型上看,新發現的2700余處文物點覆蓋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文物六大類61個細類;從區域上看,新發現分布均勻,貴州9個地州市普查單元全覆蓋,在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工業遺產等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取得一批重要發現。
其中,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張斗壩花橋,建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是貴州目前發現最早有明確紀年的木構廊橋,具有重要文物和學術價值;畢節威寧縣、赫章縣、黔東南州清水江流域、貴陽貴安、六盤水市等地區發現一批史前至漢代的古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在普查工作中,貴州創新引入三維數據采集與可視化系統,通過前沿科技手段,最大程度留存古文物的原始形態數據等核心信息,達到古文物資源的高精度、科學化記錄與永久性妥善保存。
目前,貴州全面進入“四普數據上戶口”階段。接下來,將按照普查總體方案,對普查數據進行審核,對通過審核的文物點及時認定并上“戶口”,建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目錄和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