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當代著名山水青年畫家田鋒先生傳記

【提要:田鋒,一九六七年生于廣州,師從南畫派大師黎雄才的入室弟子,原廣州美術館館長周宇安先生學習繪畫,得到周宇安先生長期的悉心教導,打下較堅實的嶺南畫派基礎。并進修于廣州書畫專修學院,現為中國藝術家協會美術專業委員會廣東秘書處理事,周宇安藝術創作室主任,金秋書畫院副院長,硯田居藝術館館長,《華人》雜志的編輯委員及攝影師。】
田鋒在這二十余年在山水畫創作上,堅持走的是“源于生活”的路,“讀萬卷書”一手伸向傳統,“行萬里路”一手伸向生活。平時不斷研讀和臨摹“元四家”“明四家”乃至石濤、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嶺南畫派高劍父、高其峰、陳樹人及關山月、黎雄才等一系列山水大師的作品,通過“師技法,不如師心跡”,“ 師心跡,不如師自然”,來加深理解,中國山水畫的筆墨功夫從何處承傳,從何處創新的啟迪,集中探索并創作出一批有感受、有追求、有自己山水語言的作品。

與嶺南畫派大師黎雄才先生, 原廣州美術館館長周宇安老師在一起
行萬里路千山萬水攝留心間他經常利用假期到全國各地,足跡遍及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湖南、華東地區、東北三省、并多次到青海、四川、內蒙、新疆、西藏、云南等偏遠、人跡稀少或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采風、寫生。也常到各地一些古舊村落、古民居、古建筑搜集繪畫的素材。
他覺得最難忘的是,到西藏的經歷, 不論是行走在青藏高原還是深入到阿里的無人區, 都有著多次生與死的遭遇, 旅途充滿驚險.。首次經由青海進藏時, 在昆侖山到長江發源地沱沱河的路上,由于發生嚴重的高原反應,面對撕裂的頭痛,狂竄的心跳, 還有急促的呼吸,他還是要堅持把壯麗的日落拍攝下來,在鳥兒都飛不過的唐古拉山口,十月飛雪后,五千多米海拔的高原萬籟寂靜,一片遼遠平闊的黛藍,一輪皎潔的月華,他靜坐寧神, 讓靈魂自由而安詳地放飛. 在當雄兵站, 看到軍人們長年累月地駐守在那里,由于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營養極度貧乏,不少官兵默默地倒在哨所上,再也沒站起來。 當看到士兵們滄桑的臉,傾聽他們樸素的話語, 讓他感動不已。在神山圣湖邊,看到人們不遠千里來到這里,虔誠地拿著圣水,磕著長頭,幾天幾夜地圍著神山轉,一些人還不支倒在地上,他亦感嘆生命在這里顯得的渺小,面對白雪皚皚, 五彩的經幡, 浩蕩的白云, 蔚藍廣闊的天空, 使他的心靈不斷受到震撼, 領悟到天地之間生命的尊嚴與自然的崇高。他還常到藏區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孤寡老人和兒童。
創作每次到外地采風回來, 他都會整理資料, 并構思一批習作, 將不同的感受畫下來。為以后進行大型創作積累了豐富的題材。因此,他的作品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并使人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就。
2008年3月香港<<華人>>雜志第303期, 刊登介紹其繪畫作品及文章,題為<<遍千山萬水,繪出美麗河山>>。
2008年11月, 作品<<春日>>獲邀參加在廣州市光孝寺舉辦的<<世界華人藝術展>>, 本次展覽由廣東省佛教協會, 香港<<華人>>雜志及美洲佛教文化藝術中心聯合舉辦.同期, 作品〈〈嶺南春曉〉〉被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廣州光孝寺方丈釋明生大師收藏。
2009年6月, 作品〈〈天地之間〉〉被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廣州市大佛寺住持耀智大師收藏。
潛心學習勤練筆墨碩果累累
近期,他創作出一批描繪云南風情的作品.如“羅平春曉”“元陽印象”“元陽梯田”等, 還有近七米“羅平百里菜花香”長卷,此作品是他到云南羅平采風回來后, 整理資料, 并根據當時看到滿山遍野都是油菜花的強烈感受, 不斷構思起稿, 歷時三個多月畫下來的。
你看那“元陽梯田”一畫,依山戀高低起伏之勢以中鋒包蘊濃墨運行的線條,把梯田一層一圈圈相疊有致,兩山間騰起的云煙的淡墨暈染,強化了節奏感的張力,畫面上黑白灰的調子,跳躍著,似乎在輕奏一曲元陽黎明前的晨曲。
他的川藏云貴之行,也為他帶來另一批使人心儀的作品,如“扎達士林”“天路”等,田鋒大膽的紅、黑、白三者強烈對比。畫面十分之八九面積,畫出高原連綿的山脈與森林,當然少不了當地的白色塔寺,經幡及朝圣的人物來點綴出地域的神秘、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