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下午“蝴蝶效應——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展覽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拉開帷幕,策展人馮博一在開幕式上向觀眾闡釋了該展覽的主題及展覽目的。“蝴蝶效應”一詞是在1963年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首次提出的,其大意為: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揮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它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該展覽的是想通過兩岸四地歷史文化來源和當下面對的世界的共同狀況決定了他們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的客觀存在,也預示著通過不同規模、層次的討論,以整合各自資源,建立區域化藝術活動的可能性和現實緊迫性。
為此,策展人通過與兩岸四地的藝術家交流,集齊他們各自的性格在身份變遷、歷史記憶、個人想象、現實依存等具體條件的作用下逐漸清晰、鮮明,在經過視覺方式的轉換后,又細致入微地放映到相應的作品上。與作為視覺轉換結果的17位參展藝術家的18件作品一樣,在“交流”這一大框架下所產生的形之于圖文或默識于心的東西也是構成變動不居的“蝴蝶效應”的有機組成部分。

蝴蝶效應展海報
主辦:何香凝美術館
支持: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
展覽總監:樂正維
策展人:馮博一 王曉松
策展助理:蔣南南 茍嫻煦
開幕式:2010年3月27日(周六)下午5:00
展期:2010年3月27日——5月16日
地點:何香凝美術館(深圳 南山區華僑城)
作為2009年的“出境——廣深港澳當代藝術展”的續篇,何香凝美術館將于2010年3月27日至5月16日推出“蝴蝶效應——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展覽。此次交流計劃以深圳為地理依托,集合了來自大陸和港、澳、臺兩岸四地的17位藝術家進行交流、創作,藝術家和策展人在展覽主題框架下進行不斷地研討、溝通,并將交流過程中的個人思考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希望借以提示出兩岸四地文化藝術的特殊性和共同的文化認同。
“蝴蝶效應”這一名詞是由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于1963年提出的。其大意為: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一場龍卷風。這一氣象學理論指出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借助這一概念的比喻與象征在于:兩岸四地的異質同構,都以各自的方式繼承和延伸著中國文化的內涵或進行中國文化現代性的進程,在這一共同的現實系統中,四地文化藝術相互依存的互文性正可視為藝術上的“蝴蝶效應”現象;此外,兩岸四地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地理環境,構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態,形成了兩岸四地藝術家在生存、認知、創作上的差異,提供了可供藝術家和策展人進行思考和討論的話題。因此,此次展覽是在共同探討交流后,由兩岸四地藝術家利用多種媒介進行視覺轉換,假以“蝴蝶效應”的機制與寓意,將海峽兩岸的歷史、現實,個人的成長歷程、記憶與對未來的期待聯系起來,提示出社會變化對于個人生活、藝術創作的影響,對“擁有過去的未來”進行藝術上的相互表達,以尋求在當代文化上的認同與共識的可能性。
參加本次交流計劃的藝術家共17位,包括大陸的黑一烊、黃揚、計文于、蔣鵬奕、馬秋莎、邢丹文、楊心廣、朱衛兵;香港的林嵐、周俊輝;澳門的郭恬熙、José Drummond(澳門籍)、朱焯信;臺灣的陳敬元、吳達坤、吳季璁、姚瑞中。展覽將展出裝置、影像、行為藝術等多媒介作品共18件。
何香凝美術館在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希望通過進行的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與展覽的方式,加強兩岸四地的不斷聯系,并將成為何香凝美術館的一項長期持續的展示項目。而此次“蝴蝶效應”展覽可以視為該項交流計劃承前啟后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