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博采眾長、以博求精、注重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殿堂。本人出自于對端硯、宣紙、徽墨、湖筆的酷愛,現僅以探討中國書畫藝術史變化軌跡為例,淺談個人對文物保護理念與方法的初步認識和理解。
中國的書法與繪畫同植根于華夏文明的沃土,使用著相同的筆墨紙硯,書意入畫,書畫同源、同法,自然契合,兼容并蓄。在研究和探討書畫藝術道路進程中,梳理蘊涵其中的科學思想內涵、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學術價值是十分有益的。
一、紙是中國書法與繪畫的根基
西漢時期中國發明了造紙術,開啟了一個書寫的新紀元;這是在社會需求、原料豐富、技術必備中應運而生的。東漢時期紙張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載體。1957 年5 月在陜西西安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 世紀的古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紙。眾所周知,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原料和方法;晉朝時期,隨著對外交流的擴展,造紙術先后傳播到朝鮮、日本、阿拉伯、非洲、歐洲等國家;隋、唐、宋時期造紙業從原料、品種到質量均產生了跨越式發展,應用廣泛。造紙原料從起始的麻、樹皮又增加了竹、藤等;步入元、明、清時期,造紙業曾一度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傳統手工生產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1891 年我國開始引進國外造紙機器和技術,從此使我國轉入機器造紙時代。
二、歷代書畫藝術特點與代表人物
站在研究書畫家宗法的維度上,依照時間軸縱觀分析歷代富有影響力的名家史料,從中摸索出我國書畫演進特點及自然態勢,以建立師承關聯、歷史淵源等較為完整的概念。
中國曾在幾千年前,使用甲骨、陶器、銅器、玉石器、簡牘和帛等作為文字的載體。在無紙時代,這些載體是最普遍的書寫材料,而作為字畫藝術遺留在紙質實物上、有代表人物的作品卻形成于兩晉南北朝。當時號稱畫界三杰的典型人物有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其繪畫造型特點分別謂之“顧得其神、陸得其肉、張得其骨”,三位畫家把繪畫藝術推向了縱深。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書法藝術先前鼎盛時代。書體變化從篆、隸、章、草蛻變形成真、行、今草書體。疏放妍妙,方整遒勁。草書之酣暢、行書之凝練、隸書之含韻、篆書之沉穩,有氣勢,有節奏,似磅礴之云海,如靈動之歌舞,無不氣韻貫通。在這里有必要提及被堪稱稀世珍寶的《三希堂帖》。王羲之(東晉)《快雪時晴帖》,為唐人鉤填本,惟筆法便轉,流露唐人味道,紙精帶竹紋,字墨纖毫無損,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1]。王獻之(東晉)《中秋帖》,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仿摹(硬黃紙,行草,三行二十二字),此帖用羊毫筆書寫,吸水性強,筆鋒粗細靈活,紙中含有竹的成分。“三希”中唯一作為晉人真跡存世當屬王珣墨跡行書《伯遠帖》,此帖結體有“寬可跑馬,密不通風”之說,運筆之轉折頓挫,墨色之濃淡層次,結法內斂,鋒藏不露,彰顯出雅正理性的一面。《伯遠帖》和《中秋帖》均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隋唐是中國書畫著述的發展期。出現了第一部大百科全書式的繪畫通史———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第一部具有理論水平和美學價值的書論———孫過庭的《書譜》,第一部斷代畫史———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第一部繪畫著錄———裴孝源的《貞觀公私畫錄》,第一部書法叢書——張彥遠的《法書要錄》等[2]。以上著述對于書法與繪畫藝術進行了高度的概括,梳理了治學經驗,擇取謹嚴,囊括了書畫論著體系之精髓,其影響至今不絕。
五代書畫上承唐朝傳統余脈、下啟宋代精神風貌。分解來看書法是承襲多于創造,而繪畫則體現創意勝于繼承。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的出現為中國山水畫發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以荊、關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山石結構使用側鋒擦出小斧劈皴———應用小鉤筆表現山石冰撕斧裂的堅實質感,山峰高而尖,體現重量感和真實感,創造了全景式構圖;以董、巨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技法上使用的是中鋒線條式披麻皴畫法———繪畫山石使用細長圓潤類似披散的麻皮的皴筆,山巒平而緩,顯現出空靈感。
宋代是歷史上書畫氣息最為濃厚的時代。以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為代表,堪稱開宗開派的“宋四大家”,代表了宋代書法藝術水平的高度;其書風為自由放達、以意為書、筆勢灑脫,通過結構造成動態美。有學者論宋四家獨到之處,“蘇勝在趣、黃勝在韻,米勝在姿,蔡勝在度”[3]。南宋四大繪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山水畫特點多采用取景以偏概全,只畫一角或半邊表現空間,這種截景式構圖法被稱之為“馬一角”和“夏半邊”;以樹木繪畫硬性折筆居多,山石則使用大、小斧劈皴,水墨淋漓一筆畫。兩宋書畫鑒藏達到最高峰,特別是宋徽宗趙佶對內府收藏恪盡職守,統領編纂的《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是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記載宮廷書畫收藏的著錄書,包括自魏晉至北宋歷代著名畫家代表作品,涉及畫法、畫理、畫家傳承源流,在中國書畫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就了宋代這一書畫盛世。
元代是詩、書、畫藝術的成熟期。四大家黃公望、吳鎮、王蒙、倪瓚,用蟹爪枝表現樹木———常用樹枝向下生布形狀像蟹爪,用卷云皴顯示山石———筆法的形狀像云霧卷動、舒展自如;折帶皴為倪瓚首創———使用中鋒繪畫出打折疊起的山石。理順宋畫到元畫的發展脈絡,可用十二個字標注,即:實變虛、直變曲、深變淺、重變輕。元代黃公望的《溪山雨意圖》可視為典型范例。黃公望一生常攜帶筆墨來往于九峰、富春之間領略江南自然景觀,江南山水成了他繪畫主要題材,其作品大都體現山川勝景。他五十歲左右開始山水畫創作,上師董源、巨然,兼及荊浩、關仝、李成(宋代)諸名家,并受趙孟頫(元代)影響,成為集大成者,晚年大變其法,形成自己風格。《溪山雨意圖》卷,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黃公望七十歲左右時的創作,紙本,水墨畫,是迄今所見黃公望最早的作品(見圖)。黃公望的山水畫,在筆墨氣韻上或蒼莽渾樸,或秀潤淡雅來表現藝術特色,借山川之形,運用豐富的筆墨傳達出物外之情,突出了山水畫的文學意味,使詩、書、畫融為一體,別開生面,表達了元代山水畫家的藝術風尚和思想境界。
明代書畫是風格豪邁、書法端莊秀整的繁榮時代。明前期包括由元入明的畫家和院體浙派,明中期有吳門畫派明四家,晚明含有松江畫派和武林畫派。吳門四家包括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創作和理論自成一體,分宗立派,錯綜復雜,畫派眾多成為明代繪畫史上明顯特征。“館閣體”楷書是明代特有的書體形式,它的余風影響到清代中期。
清代書畫是流派之間對立與融合的時期。“四王”畫派,以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為代表,講究技巧功力、筆情墨趣。還有以革新面貌出現與“四王”在藝術思想上形成對峙的“四僧”弘仁、髡殘、石濤、朱耷。宮廷繪畫與揚州八家在藝術情趣方面迥異。帖學與碑學書派在繼承傳統中的不同,各自的藝術主張和風格特點凸顯。然而,也有很多流派相互融合,集各家之所長,形成眾多畫家宗法的自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