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去世的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R.Mandela,1918-2013)與藝術的關系盡管不能說“很重要”,但無疑有其獨特的吸引力:1.不可否認他有某種藝術天賦,他在牢獄生活中創作的一批小幅繪畫作品以其水平與風格證實了這一點。應該說,作為政治家而具有藝術天賦的不止他一個,但是其作品直接與他為之奮斗的價值觀念和斗爭生涯都緊密相連,這種情況就殊為少見了。2.在他生前這些作品就被送進美術館展出并進入了藝術市場,甚至引起過司法的糾紛,同時這些作品曾通過大量的復制而用于慈善事業。這是匯聚了當代藝術事業的諸種要素的典型的藝術現象,在政治家的個人生涯中有此種經驗者也極為少見。3.他本人的形象、經歷成為世界各國不少藝術家創作、描繪的題材,這對于政治家來說很常見,然而這些創作中除了那些平庸的、不乏附勢之嫌的作品之外,有那么幾件是具有真實的政治意義和注定要引起爭議的,這種情況使曼德拉與藝術的鏈接具有獨特的意義。
在曼德拉長達27年的牢獄生涯中,有18年是在羅本島監獄度過的,他的那些小幅繪畫可能主要是在這里畫的。手頭上還沒找到他在獄中作畫的史料,他那句目前廣為傳播的話似乎可以作為他的繪畫藝術箴言:“我想用樂觀的色彩來畫下那個島,這也是我想與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我想告訴大家,只要我們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戰,連最奇異的夢想都可以實現!”(2002年)現在我們可以在網上看到他這批作品中的幾幅代表作:《鐵窗》(59x44cm)、《羅本島系列》(66.5x50cm)、《斗爭系列》(21x14.5cm)、《非洲之手(右手)》(31x23cm)等,均標注為“石版”。《鐵窗》和《羅本島系列》在獄中的原作應該是以炭筆與彩色蠟筆來畫的,線條簡潔、色彩明快,的確表達出樂觀的情調。曼德拉的繪畫創作只是他的精神遺產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在20世紀南非藝術史上不乏獨特的意義。
以曼德拉為創作題材的造型藝術作品反映了藝術介入政治斗爭的力量,展示了社會抗爭運動與藝術的內在關系,這是當代藝術史尤其關注的主題之一。1984年由無名藝術家創作了呼吁釋放曼德拉的宣傳畫。1980年3月黑人報紙《星期六郵報》以頭號標題“釋放曼德拉”開啟了一場運動,并且很快擴展到要求釋放所有的政治犯。1984年彼得·威廉·波塔就任南非總統,次年1月他向南非眾議院宣布政府愿意考慮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給予曼德拉在國境之內的自由。但斗爭仍在復雜地延續著。畫面上,在鐵窗后面的曼德拉形象堅毅,鐵柱的上端演變為正在點燃的祈禱蠟燭。1988年曼德拉70歲生日的時候,一幅宣傳畫上寫著“納爾遜·曼德拉生日快樂”、“人民的領導”和“自由,70歲”的口號,畫面上的曼德拉雙眼被黑布蒙上。在這一年南非爆發了一場捍衛言論、出版自由的運動,宣傳畫在運動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當時凡是涉及捍衛言論自由的作品大都選擇“封嘴”作為壓制言論自由的鮮明象征,而這件作品以“封眼”表達對長期囚禁曼德拉的抗議。
曼德拉出獄后重返南非政壇,及至退隱和去年以來的生命危殆之際,為其造像的藝術作品時有涌現,其中固然有不少平平之作,但也不乏爭議的深刻之作或在藝術上出類拔萃的作品。
2010年7月,南非藝術家達馬素創作的《解剖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一個高級購物中心展出。該畫模仿倫勃朗的名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描繪曼德拉死后的身體在手術臺上被解剖,圍觀者是一群南非著名政治人物。這件作品引起許多國民的憤怒,南非執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ANC)也發聲明表示譴責。作者解釋他無意對曼德拉不敬,“只是展示他和我們一樣,都是常人。”無論從創作自由還是反對神化政治的角度來看,這幅有爭議的作品都很值得研究。
2012年為紀念曼德拉入獄50周年而在他當年的被捕之地設置的紀念雕像,作品采用50根10米長的鋼柱為媒材,鋼柱的體面變化構成曼德拉頭像,同時又意指監獄鐵窗。作者還解釋說,當觀眾步行通過雕塑的鋼柱結構時,這些鋼柱仿佛一束包含千萬光線的光束,象征著團結的力量和正義的政治斗爭。這件作品與周圍環境、道路的設計形成一個意涵完整的藝術空間,在距雕塑35米處正觀將獲得最佳的視覺效果。獨特的紀念性與完美的空間構成相結合,我認為這件作品無疑將作為優秀的公共紀念雕塑而載入南非藝術史冊。
曼德拉創作作品《鐵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