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行業(yè)從業(yè)者們總在幻想這樣的場景:便宜的畫作或限量復制品,像淘寶上的韓國高仿女裝一樣,被大眾毫無負擔地放進購物籃……
5萬元的預算,買表或買畫,哪一個更有消費快感?
盡管我是半個藝術行業(yè)從業(yè)者,每年也會購置一些新銳藝術家的作品,但就消費快感來說,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表、包、衣服、美食和奢華酒店,這些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消費品,總會讓你我最快捷地抵達物質滿足的極致,獲得最簡單直接卻有效的消費快感。但藝術品——和那些高級的價值觀、審美、社會與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看看還行,要消費卻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這一段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買你妹呀,老子都花錢買東西了,你還要讓我買得優(yōu)雅體面有品位,不就是一張破畫嗎!)
這就是大部分消費者的心聲:消費是我的權利,高不高級是你的評價。但高級的藝術行業(yè)從業(yè)者們又總是在幻想著這樣的場景:價格便宜的畫作或者限量復制品,可以像淘寶上的韓國高仿女裝一樣,被大眾毫無負擔地放進購物籃,滿足龐大的家裝、禮品市場需求。拍賣場上動輒百萬千萬元的畫作固然讓人垂涎,但像買包一樣買藝術品更讓人有想象空間——光是宜家商場那華麗麗流水式售賣的印刷照片就足以讓人心動了,這得超過多少家畫廊一年的銷售額呀。
中國中產階級家庭的白墻上,一定會留出一件藝術品的位置嗎?把買包買表的預算換成藝術品,這個等待的時間又有多長?
大概七八年前,在藝術市場極為活躍的時期,隨著一批以卡通繪畫為主題的“70后”藝術家崛起,“藝術消費”成了整個藝術行業(yè)的新機遇。當時支撐藝術消費的論據(jù)是:某調查顯示,居民文化消費的總量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呈正相關關系,發(fā)達國家居民的文化消費約占其可支配收入的10%至15%左右,中國則只有5%。隨著中國居民生活從“溫飽型”向“享受型”過渡,未來文化藝術消費市場也將面臨巨大機會。
無數(shù)青年藝術家、新銳畫廊、消費得起的藝術節(jié)、平價藝術品商店在那一波熱潮中誕生、發(fā)展、掙扎、消失,藝術與消費還是保持著禮貌性距離。僅有的一兩個藝術博覽會還是波瀾不驚,畫廊的營收還趕不上798的房租,藝術行業(yè)的發(fā)展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yè)。
最近兩年,隨著新媒體、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以及更具文化消費意識的“80后”、“90后”成為社會中堅,新一波藝術消費浪潮襲來。資本至少相信了這個“藍海”的存在。目前藝術行業(yè)的投資項目,10個里有9個是藝術品電商,其中有從門戶發(fā)展出電商平臺的雅昌藝術網(wǎng)、99藝術網(wǎng);有獲得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千萬級投資卻被藝術家集體討伐的HIHEY;也有藝點兒、58art、愛藝客等一大堆新銳電商。大部分電商的方向驚人一致:買得起的藝術品市場。
對藝術消費的前景,走在前面的美國人其實也在探索階段。還記得經典高大上撕B美劇《緋聞女孩》(Gossip Girl)里的橋段嗎?此劇貌似不經意地安排了一些在拍賣行和畫廊的場景,以盡顯上東區(qū)作到死的本色。比如中年品位男Rufus在一間畫廊遇到藝術品買手Bex,兩人愉快地談到了藝術:
R:這件作品讓我想到了達·芬奇。
B:我更喜歡畢加索早期的作品。
R:在你的畫廊看到這樣的作品真讓我驚喜。
B:你在藝術方面很有品位。
連電視劇都出現(xiàn)這么“高級”的藝術對白了,美國中產階級是有多熱愛藝術啊。為藝術消費服務的美國創(chuàng)新公司也在使勁玩花樣。Art Remba主打藝術品租賃。這家公司從藝術家和畫廊那兒征集藝術品,精選后向大眾出租。一件售價15萬美元的名家油畫月租金為600美元,售價1000美元的作品月租金可低至50美元。
另一家網(wǎng)站Vango希望用藝術來吸引消費者。用戶通過虛擬增強技術,可以看到藝術品掛在自己家里的效果。此外Vango還改變了藝術品定價體系,大部分作品只賣250美元,其中200元歸藝術家,50元是Vango的傭金。Vango的目標是在購買體驗及價格體系上顛覆傳統(tǒng)藝術品市場,成為連接初級收藏家的平臺。
這些誘人的模式,卻仍然不能解決Vango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保證產品質量,Vango團隊需要在線下和每一位藝術家聯(lián)系、溝通、簽協(xié)議,并參與后期的運輸、倉儲。這種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的非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模式讓Vango前景不明。換句話說,難以規(guī)模化的藝術消費市場,讓這個美麗的模式難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