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上午,南京博物院在藝術館舉行“‘執筆的流變一一歷代執筆圖像匯展’開幕暨《執筆的流變一一歷代執筆圖像匯考》首發儀式”,省文化廳副廳長高云,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言恭達,南博副院長王奇志以及來自文化藝術界的專家學者參加了開幕式。
毛筆是中國傳統書法與繪畫表現的主要工具。幾千年來,在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同時,毛筆的執筆方式也因時代、器具、觀念的改變而發生了許多變化。得益于考古發掘、編輯出版、網絡傳播的快速發展,有關執筆方法的圖像資料不斷涌現,為開展相關研究提供的基礎資料。2013年,時任我院藝術研究所所長的莊天明先生在多年資料積累的基礎上,開始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與研究并取得了諸多成果,使得歷代執筆方法的真實面貌與發展流變清晰呈現:
漢代主要流行握管式的執筆法兼之其他執筆方式;晉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與三指單鉤式的執筆方法;宋代雖以單鉤式執筆為主,但雙鉤執筆法漸興,至元代單鉤法與雙鉤法已呈并行的趨勢;明代雖仍采用單鉤法,然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雙鉤式的執筆法;清代出現單鉤、雙鉤、四指、回腕等執筆法多元并存的局面;民國以后,現代式的五指執筆法逐漸成為主流性的執筆方法。
為了讓大家對執筆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展覽與專著還附帶介紹了亞洲與歐洲某些地區與我國古代傳統執筆法相近似的現象。將古今中外執筆的方式方法作一次參照比較,有利于對執筆方法具有新的認識與判斷。
時間:2015年1月15日-3月15日
地點:南京博物院藝術館一樓珍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