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收藏和經營十九、二十世紀歐美經典藝術的著名機構,美國西岸畫廊將于2010年12月9日至14日參加第十五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在本屆藝博會上,除了將帶來世界大師級的油畫作品外,還將帶來一批稀世珍藏的中國“老油畫”。
走進這批稀世珍藏的中國“老油畫”就如同翻開中國油畫史的首頁。美國西岸畫廊的收藏家遍尋散落在美國民間的中國早期油畫。
“西畫東漸”是中國油畫的開端。隨著東西方交通的開通,人類文化交流的增進以及歷史的變遷,中國人逐漸從感性形態對西方美術產生吸引和創新。 本次展覽的三十余幅作品,囊括了散落在美國民間的早期中國油畫中的幾類精品佳作。
第一類,是最早的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作的反映中國風土人情的油畫,以及18-19世紀以廣東等沿海地區為代表的清代外銷畫。美國西岸畫廊收藏的《花瓶旁的女孩》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這一類的畫在西方曾風靡一時并為西方民眾了解中國風物的渠道之一。
第二類,是民國期間的油畫。1911-1940年間,第一代老油畫家顛簸于異國與本土,像著名畫家徐悲鴻這樣的留洋學畫的人漸多,受當時歐美流行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及其他豐富的藝術流派的影響,他們的作品講究光與影的運用,充滿抒情寫意和表現力。抗日戰爭爆發后,顛沛流離的生活使畫家們親身體驗了各階層人民的苦難,他們以通俗的寫實手法,描寫出了普通民眾的生活面貌。由于老油畫損失慘重,本次展覽有幸展出K. Wong 的《弟弟和我》、Paul Su的《歲月無聲》以及Kenneth Lao的《春,夏,秋,冬》組畫為這一時期的佳作。
第三類,是1949-1978年期間由于大陸油畫作品在世界藝術范圍的缺位,來自臺灣,港澳地區的油畫作品成為美國東方藝術品市場的主流。美國西岸畫廊在本次參展的《漁家女》、《抱貓咪的女孩》、《南國少女》、《香港的日本街》和《碧海掠影》等都屬于這個時期的作品。
第四類,是1978年以后。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油畫家和作品得以重新走出國門,漂洋過海來到美國,他們之中涌現了不少象陳逸飛一樣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功地著名畫家。
早期海外藝術家動蕩生活決定了作品存世量稀少而且分散,大陸藝術家經歷太多戰爭和運動,剩下的作品也不多。現今上述的佳作已是炙手可熱,一畫難求。這些畫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爾碰到一幅,也許是來自美國家庭塵封的閣樓上或地庫里,也許是從激烈競逐的拍賣會上。
對這些作品的收藏,不僅為探尋美術史脈絡,梳理美術史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老油畫”的市場潛力與升值空間亦是難以估量的。
關于美國西岸畫廊
美國西岸畫廊,主要研究和經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寫實畫派和印象派。進入中國市場7年多以來,參加了多次國際藝術作品和古董博覽會,包括歷屆北京、上海、廣州藝術博覽會;上海春季藝術沙龍;香港藝術品和古董博覽會等藝術活動。是中國經營西方古典油畫的領軍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