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月2日,新年初始,“如象-賀蘭山巖畫國際兒童藝術中心”在北京當代MOMA云階行館頒獎典禮及藝術家庭之旅成功舉行。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原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司長、巡視員)李小磊、賀蘭山巖畫管理處副主任胡志平、北京松榆里幼兒園園長李國良、當代集團第一商業副總經理竇提干、北京五洲大千藝術交流中心負責人(國畫大師張大千后人)張敬爰、如象藝術關愛基金代表翟清海、如象-賀蘭山巖畫國際兒童藝術中心策展人丁煜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獲獎家庭及小朋友們共200余人參加了活動。
此次頒獎活動,全國有90個小朋友“原生藝術貢獻獎”殊榮。北京松榆里幼兒園園長、北京京通苑幼兒園獲得“如象藝術創作基地”榮譽獎牌、來自國內的近30名藝術教育工作者獲得“如象榮譽指導教師”稱號。


為推動國內兒童藝術教育傳承的發展,由北京看我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銀川賀蘭山巖畫管理處聯手打造了如象-賀蘭山巖畫國際兒童藝術中心。歷經半年時間,藝術中心于2015年9月隆重開館,教育部、全國婦聯、中國關心下一代關心委員會、中國文化管理協會、中國教育學會、銀川市委市政府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兒童教育研究者、教授、學者、藝術家、媒體代表參觀了中心,并給予高度好評。
藝術中心收錄的近千幅兒童藝術作品來自世界各地,形態不一。作品主題不僅涵蓋了孩子對古人祭祀、放牧、戰爭與舞蹈的創造性再現,同時包含孩子們對于未來、宇宙、生命的純真想象與思考。

孩子們通過和巖畫親密接觸,把我們祖先的深厚文化用互動參與的藝術體驗形式變得立體簡單。讓巖畫這個看似生硬、古老的藝術載體,轉化成為了兒童們自己的藝術語言,豐富了兒童的藝術教育方式、更為巖畫的教育傳承打下很好的基礎。現藝術中心室內外共有3000平米的互動體驗空間,涵蓋了從原生、當代藝術以及未來科技智能的VR主題等多門類的體驗項目,已經成為寧夏乃至全國的大型的兒童藝術互動體驗平臺。
藝術中心的建立實現了兒童藝術教育史上的四個界限的跨越。一、將人類原生藝術與當代兒童教育完美結合,實現了古今的時代跨越;二、將藝術、教育、旅游打破界限互通互融,實現行業的跨越;三、將線上互動平臺與線下實體藝術體驗館結合,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的跨越;四、讓當代優秀藝術家、巖畫專家與兒童們深度互動,實現了年齡界限的跨越。
藝術中心將頒獎活動選址定位當代MOMA,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并將如象藝術家庭之旅的特色完美貫穿于其中,讓父母、孩子通過如象用心設計的藝術線路,全家都能享受到大師級的藝術熏陶,共同體驗藝術之美。
三個特點:一、坐落于最頂級的藝術園區。北京當代MOMA藝術園云階行館, 8座樓的“當代MOMA”被天橋連接起來,既打通了樓與樓之間的空間聯系,又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屏障,更重要的是,天橋讓整個園區的空間立體起來,成為三維空間,這在當下的國園區是絕無僅有的創舉。從環境到功能,從功能到形式,從形式到空間,從空間到文化,從文化到技術和哲學,運用科技主題地產與國際文化主題相結合的方法,把一個建筑作品,從光、影、情、境、景等方面實現了巨大的突破。
二、最頂級的建筑大師。當代MOMA的設計者: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學院終身教授,被美國《時代周刊》贊譽為世界最優秀建筑師之一的斯蒂芬.霍爾先生,20多年的設計實踐中,曾經獲得 法國巴黎建筑學會最高榮譽獎章,美國建筑師協會國家榮譽獎, 以及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榮譽資深會員等重要榮譽;其杰出的設計得到國際上廣泛的贊譽與公認。

三、最頂級的藝術大師作品。1909 年,“野獸派”創始人藝術大師亨利·馬蒂斯帶了幾個模特來到美麗的地中海邊。以藍色大海為背景,馬蒂斯創作了名作《舞蹈》。 在狂野奔放的畫面上,5個朱砂色身體的女人手拉著手,圍成圈,扭動身體,似乎被某種粗獷而原始的強大節奏控制著。斯蒂芬.霍爾先生的當代MOMA設計靈感正是來自于收藏于MoMA(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舞蹈》(Dance)這幅畫作。


為孩子們營造富有溫度、有態度、有能量的藝術氛圍,依托互聯網、文化旅游等介質模式的襯托,這將是中國兒童美術史上嶄新的篇章。
在頒獎現場,李小磊主席說:在當今的中國,兒童藝術教育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在某種意義上已超越了單純的文化藝術知識學習和藝術技藝傳授本身,它承載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和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強國夢想。

賀蘭山巖畫是中國原生藝術的起源地之一,是根深于民間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顯性要素。費孝通先生說: “問渠哪得清如許,只因源頭活水來”,現在的人無論怎樣構想或創新都要借鑒前人的經驗。如象-賀蘭山巖畫國際兒童藝術中心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展示、互動、體驗、傳承的平臺。促使學生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中了解和審視藝術這一根基性的文化藝術形態的傳承與發展。讓孩子們從小就可以了解文化價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李國良園長說:創新兒童藝術教育首先要尊重和了解兒童學習和發展的規律。其次要探索適宜孩子們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再者要為孩子們搭建各種平臺,要引發孩子們的興趣,激發其創作的欲望。這次如象-賀蘭山巖畫國際兒童藝術中心平臺的搭建就是很好的案例。 通過這樣的平臺,孩子們與巖畫結緣,與人類原生藝術對話,站在了藝術的源頭去用自己的方式認識了解了我們遠古祖先,我認為有這種創新式的、打破常規的藝術教育方法是對藝術教育行業的破冰之旅,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很愿意能與這樣的平臺互動,讓孩子有不同的,全新的藝術體驗。希望未來如象能作出更多這樣的體驗中心,讓我們的孩子獲得更多收獲。

胡志平主任說: 賀蘭山巖畫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在賀蘭山東麓有數以萬計的古代巖畫,它記錄了遠古人類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交媾等生活場景,以及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
但是作為守護賀蘭山巖畫遺址公園的一員,我們深刻的感覺到光守護是不行的,還要發揮它的教育傳承功能。正是這種使命感,讓我們與如象結識,如象一直致力于用互聯網、旅游、教育、藝術整合的方式推動兒童藝術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是雙方對藝術和兒童的熱愛讓我們走到了一起。
如象匯聚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的力量,通過學術氛圍打造中國最具互聯網思維的兒童藝術平臺。用平臺化思維聚合旅游、目的地、藝術教育的價值共享、價值共創,創造藝術與家庭的自然體驗通道。發掘藝術與互聯網時代家庭的新型連接關系,探索藝術、教育、旅游三者的創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