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畫當代藝術探索板塊中,蔣世國是一個容易被人關注又容易被人忘記的人,這種評說雖然并不一定準確,但總歸是有一定的根據。究其原因,在人潮洶涌、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屬于一以貫之的人,選準了自己的路子,就很少再用什么新聞點去閃光、去折騰,時間久了,容易被人忘記也自然在情理之中。好在藝術探索從來都是一條寂寞苦行之道,在當今,離風口浪尖遠一些,就有可能離藝術近一些,這么說來,善于忘記與善于被忘記也未嘗不是一門學問。其實,蔣世國也沒少折騰,只是多限于在他的理想王國之中進行。他在一本畫冊的前言中寫道:“理想能讓人活得有勁兒。編造一些圖畫,注入一個愿望、一個判斷、一種情緒……這是一種對心中理想的制造,愿這種制造同時會給別人帶來寧靜與健康。理想不斷,哪怕是虛幻的,這是我繼續畫畫的理由。”看來,流水致深自有道理。
在繪畫方面蔣世國堅持走學院探索的路子,不折不撓,這在當下人心浮動的藝術界可謂是難能可貴,思潮的流動與環境的變遷似乎并未影響其藝術追求的基本目標。中國畫當代藝術是中國畫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蔣世國在繪畫語言上的敏感性及深入探索的專注精神,進一步激發了他源于自身本性而又貼近生活的敘事表現方式,對生活體驗的獨特語境顯現使他在中國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利用觀念和對現實生活的參與和感悟,創作出了既游離于中國傳統繪畫模式又頗富有現代審美感的當代繪畫創作。在這些創作中,蔣世國用一種新的審美經驗孕育出的審美理念去觀照與感悟生活。在這種新語境的視角中,蔣世國無疑正在不斷探索一條不是快速成功、卻能慢慢成長的、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
蔣世國的繪畫語言探索具有生活化傾向而非游戲化或個體化視角,這使他在中國社會文化轉型中找對了一條適合他心性的表現之路。建立在思考基礎上的本我、本源、本質性的價值取向,使他的創作有了更多的人本主義思考,而對題材的選擇則成為他理解與表現自己思想的一個載體,而不是創作的始點。這樣,他繪畫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及精神特征,使中國水墨畫探索中興起的學院派探索有了更多的向度與內容,審視、批判、贊美與參與社會生活,形成了一種探索的多元化的格局,而不是一味地泛意識形態化。
一個不經意的生活小景或片斷,沒有媚俗地向你感官推銷,而是讓你從容地進入畫面。在不大的空間里,你卻有一種別有洞天般的感覺;在有限的時空內,你會體驗到一種無限的、不緊不慢的精神漫游,這種精神漫游讓你既感受不到深重,更看不見廣告式的說教與灌輸,而是在虛靜中讓你體驗生活的真實。
淡墨而成的灰色調子使蔣世國的思想能夠輕易地舒展開來,在語言的敏感營造下,一種新的語境出現在我們面前;這不僅僅是一種吸引,更多的是一種由暗合而起響應所帶來的審美與體驗,這恰恰是思考的開始。在大量信息言語涌現的過程中,你只是仔細地閱讀、消化、理解,而后與之產生共鳴,一種思考的快樂便溢滿畫面。
人們對世界的感知有不同的方式與方法。科學對世界的認識靠的是觀察,藝術對世界的認識靠的是領悟,而文化對世界的認識卻更多地靠的是體驗。對世界不同的認識會產生不同的認知與理解。從蔣世國的經歷來看,他對事物的認識有一種主體化方式,所以,當他在自足式的、看似單調的生活中,總能給人表現出豐富的感受。對世界立體化的認知方式使他的建立在生存狀態之上的意象空間豐富、抽象而又富有感性,這樣他就能夠比較自由地利用基于自身個性的審美經驗積累,去言語與解構意象的天空,從而在審美的復雜過程中,表現出自己特質明顯的價值取向性。于是,很多人視蔣世國為既有藝術性又個性突出的畫家。
如果我們不去認真地探索水墨與造型這類技術性的問題的話,蔣世國的繪畫可以大體地概括為經觀念、思考、體驗及精神的藝術探索的路徑指向不斷傳導;如果非要以一個個階段那樣來分析,那么,我認為可以將蔣世國的繪畫概括為以語言的探索為主線,經歷了以下4個比較明顯的階段性進程:(1)觀念發現與生長的天空;(2)用觀念糅合思想的體式;(3)理念在生存中的深化與延伸;(4)精神在體驗中的舒展與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