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7年9月2日——9月12日
北京市朝陽區弘燕東路(山水美術館)
策展人:馬強明
文/武少寧
袁武的現實題材的創作與美術教育,堅守著當代知識分子對當代性社會思辨的努力,從主觀上理解,他深刻關照著社會形態變革中各種人物、各階層人物的現實情緒。尤其是他藏族或其它的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以局部的形態和深刻的表現力,強烈地表明了宗教對人性或人類靈魂所指引的精神歸宿在哪里。
袁武的藝術無論是技法或情緒,都存在著深刻的批判主義精神。他拋開了西方美術技法對寫實人物的一切束縛,用極簡的水墨媒介渾然而至的表現了宗教與人之間的各種實的或虛的依存關系,而從情緒的層面上,他更試圖表現一種遙遠的現實,一種具有宗教啟蒙意義的現實。這種現實在精神上具有了相當厚重的表現主義特征,他將藝術氣氛恰當地控制在現實社會與人的矛盾的靜態或簡單動態下,沒有表現沖突,但畫面的構成和人物形態的特質也存在著某種社會的反思色彩,與當下許多現實主義寫實派藝術家過份強調畫面的唯美形成了鮮明對照。
同樣的,袁武繪畫藝術探索的溢出效應,會對跟在他后面的大批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首先是袁武貫穿于“藝”和“術”這些相關卻又不同的語境下對藝術本身的影響。而袁武對于更多人的影響還在于探索任何形式的中國畫人物的特殊性的同時,更注重各種繪畫形式之外的、注重人的存在感的價值觀。這是穿越了傳統藝術,現代藝術甚至是當代藝術的共同價值邊界的普世價值觀。
袁武的藝術教育,是一個啟迪他人朝著尋求藝術的思想深度不斷探索的范例。對袁武教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對他學生繪畫成果的探索,就會發現西方美學家柏拉圖式的美學思想在這個體系中的現實存在。袁武的教學理念不管是形而上的要求還是道德主義的指向,都要求藝術不僅表達人性而且要表達靈魂的價值。這一點,從袁武的學生于永華、李輝、郭建國、楊平、張璟煜、王冶等人的優秀作品可以得到印證。
袁武美術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其開創哲學美學,更在于他揭示了美和藝術是對現實的超越。這點在當下的美學大討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袁武 《觀滄海》 300x200cm
袁武: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藝術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獲碩士學位。
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副主任、教授;曾任北京畫院執行院長,2017年3月辭去北京畫院執行院長之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畫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作品《大雪》曾獲全國第七屆美展銅牌獎、作品《九八紀事》獲全國第九屆美展銀牌獎、作品《抗聯組畫―――生存》獲全國第十屆美展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