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入挖掘供給側改革動力 推動湖南文化產業再上新臺階
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經濟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
我國自廣泛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黨的十九大及日前召開的全國兩會,均提出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正在蓄勢跑出創新“加速度”、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湖南,應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湖南日報特約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在各地爭先發展文化產業新態勢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5%成為支柱產業只是起點,“文化湘軍”應樹立新目標,積極追趕北京、上海等增加值占比超過10%的省(市),加快邁入10%“俱樂部”。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活力釋放、動力激發作用,科學應對資源配置、供需轉變、創新創意領域改革難題,依托共享發展、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深化供給側改革,帶動文化產業質與量的跨越。
湖南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
須化解三大難題
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點在哪里?資源配置是基礎,供需對接是關鍵,轉型升級是路徑,這也是湖南亟須解決的三大難題。
資源配置:行業資源獲取能力仍顯不足。一是文化產業在市場資源爭奪中競爭優勢不明顯。如湖南省政府2017年發布的全省117個第四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中純文化項目僅3個,投資規模僅16.83億元,占比為0.96%。二是民營文化企業競爭力有待加強。全省民營文化企業數量規模和上市文化企業家數,與浙江、江蘇等發達省份都存在明顯差距,客觀反映了民營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文化企業在資源獲取競爭中還處于劣勢。三是國有文化企業資源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薪酬制度改革力度不夠大,部分國有文化企業人才激勵力度不足;部分國有文化資源潛力未得到充分挖掘,部分設施設備利用率有待提升。
供需轉變:高品質供給、部分特定文化產品供給不足。一是湘繡、煙花爆竹、陶瓷等傳統品牌產品發展面臨諸多制約;相比于沿海,基于“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產品創新能力不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高端產品總量規模不大。二是部分特定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如適合于中老年人消費的花鼓戲等產品供需對接不夠,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創新創意:“內容為王”實現不充分。一是“技術決定論”陷阱影響導致對“內容為王”的認識偏差。部分企業認為技術創新是實現供給改善的重要工具,“國內產品質量不行”“歸根結底還是技術不過關”等觀點認同度高,沒有看到技術只是表達思想和藝術的手段,內容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二是對內容產業的扶持激勵不足。原創作品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有待改善,基于內容創新的收益分配機制需創新突破,對原創作品及其產業鏈延伸的金融支持力度仍顯不足。
湖南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
應突出三大發展
化解文化產業改革難題,應大力推進共享發展、融合發展、創新發展,形成深化供給側改革的強大動力。
共享發展:構建基于信息化的資源配置方式。一是要大力推進文化資源數據化。發揮東江湖大數據中心等平臺作用,深化與信息技術供應商的合作,加快引導各類文化資源數據化,加快推動省級文化大數據庫建設。二是要大力推進文化資源互聯網化。依托物聯網、互聯網技術,大力推動孤立的文化資源向網絡平臺轉移,形成開放發展格局。三是要大力促進文化資源共享發展。鼓勵社會文化資源參與共享服務,完善資源共享定價機制與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帶動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融合發展:構建基于產業鏈的市場開發模式。一是積極打造“文化+旅游”的資源開發模式。依托全省全域旅游發展機遇,大力推動各類文化資源融入旅游線路,打造旅游型文化消費新模式。二是積極打造“文化+教育”的資源開發模式。挖掘青少年教育巨大市場,大力推廣在線教育等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有序引導體驗教育發展,引導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館開展教育培訓等活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是積極打造“文化+養老”的資源開發模式。挖掘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市場需求,鼓勵企業布局老年市場;延伸公共文化場所服務功能,培育適合老年人消費的戲曲等文化消費產品,擴大公共文化消費群體規模。四是積極打造“文化+地產”的資源開發模式。針對房地產市場調控現狀,將文化元素植入到地產行業發展當中,打造文化地產,促進文化消費。
創新發展:以改革創新為重點激發文化主體活力。一是建立以內容創新為重點的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依托湖南廣電等資源優勢,加快推進馬欄山視頻文化產業園建設,不斷創新以“廣電湘軍”“出版湘軍”為龍頭的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二是創新財政投入機制。建立健全目標明確的財政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省級財政重點支持大型企業集團、市級財政重點支持大型建設項目、區縣財政重點支持小微型企業的管理體系,完善公共財政投入績效考核機制,引導文化單位轉變經營思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是持續推進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支持政策改革。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建立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公開制度,完善政府購買服務考核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PPP等模式參與文化資源開發。
(文/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陶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