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在线app/日本韩国在线观看/91亚洲人/全视频

用名戶 密  碼 會員注冊 | 忘記密碼
·本站首頁 ·加入收藏 設為主頁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現代卷
  • 姓名:
  • 類別:
  • 省份:
本站 > 動態 >娛樂報道> 正文

范周 | 鐵肩擔道義,中國網絡文藝批評的守望與擔當

來源: 中國國家藝術網   2018/6/27   作者:   地點:北京

互聯網影響廣泛而深刻,互聯網技術不僅改變了文藝形態,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帶來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包括網絡小說、網絡影視、網絡音樂、網絡綜藝、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等在內的新興文藝類型在互聯網平臺上風生水起。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 7.51 億。在互聯網催生的這一全新文藝生態下,文藝批評如何發揮價值引領、美學導向、思想召喚的功能呢?

6月25日,在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網絡文藝批評人才培養”的座談會上,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教授就我國網絡文藝批評的發展,與來自各個高校和企業的同仁分享了一些新的思考。現將講座內容整理發布,與讀者朋友分享。

一、缺少“批評”,網絡文藝野蠻生長

201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已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網絡文藝”,網絡文藝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而網絡文藝越深入發展,就越需要評論發揮引導和校正的作用。回顧文藝及文藝批評走過的歷程,每當一種新興藝術走向成熟,其從業群體漸趨壯大,總會伴隨著文藝批評家群體的誕生和成熟。從最初單純借鑒蘇俄的文藝批評,到改革開放后批評主體意識的覺醒,西方的文藝思潮紛至沓來,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文藝事業的蓬勃發展,也激蕩著中國文藝批評界的傳統觀念,從根本上重塑了中國文藝批評的面貌。

但是目前,相比于已經成熟的傳統文藝形態,我國網絡文藝還處于野蠻生長的時期,缺少優質的批評,有質量的批評也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這些都導致了網絡文藝作品泥沙俱下,缺乏優質和經典之作,甚至出現沒有底線、弘揚錯誤價值觀的低俗作品。

集體的功利性心態

經濟利益深入藝術批評,在網絡時代顯得尤其明顯。比如,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的電影評論,背后都有追逐經濟利益的動機,大量網絡水軍甚至專業影評推手的存在,對輿論和票房有著強大的影響,這值得我們警惕和反思。比如,一些微博電影大V,在收取報酬后會在粉絲群體中發布關于電影的積極言論,這種功利性的心態無法做到客觀和公正。

信息爆炸,淹沒理性的聲音

網絡文藝批評主體的大眾化可能導致批評的感性化,缺乏理性精神。大多數文藝批評者側重感性認知,隨著自己的喜好任意地、片面地進行評判,使得文藝批評水平參差不齊、良莠不一。網友隨意的跟帖式批評,也讓理性的中肯批評意見淹沒在眾多感性認識之中,達不到批評應有的效果。因此,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里,批評的專業化和權威性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影響力。

缺乏良好的網絡文藝批評環境

網絡時代,批評變得更加簡單,卻也更加情緒化。缺少理性的討論和批評,是因為網絡環境的嘈雜不再適合傳統的批評。同時,批評者們大多充滿戾氣,是整個社會浮躁的環境所致。網絡出現以后,所有的論爭、所有的批評似乎都變得情緒化,嚴肅性、學理性往往不足,更多時候爭論變成口水戰。比如張藝謀《長城》上映后,有73萬粉絲關注的大V“褻瀆電影”在看完電影后,居然在微博發圖附文“張藝謀已死”,之后樂視影業CEO和官方微博都參與了罵戰。

這些亂像可能和網絡出現的時間比較短,還沒有建立一個成熟的討論環境和機制有關。批評需要一個客觀和理性的環境,營造這樣的環境并不容易。環境最終導致批評無法繼續,這對網絡文藝創作者和受眾來說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文藝缺少客觀的批評,缺少理念的爭鋒和交融,就難以形成共識,形成一個普遍的標準,對于文藝創作來說就無法提供更好的引導。

深入了解互聯網,走出學術“象牙塔”

進行網絡文藝批評首先要了解互聯網,這就要求批評家評論員們走出學術的“象牙塔”,深入了解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互聯網話語體系以及互聯網用戶,從而進行網絡文藝批評。

文本:技術美學和生活美學并重

許多著名文藝批評家在學術和理論上根基扎實,但是在面對網路文藝批評這一新興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文本也無法吸引人們的關注,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網絡文藝作品與傳統文藝作品之間存在的差異。網絡文藝相比于傳統文藝具有技術美學和生活美學雙重屬性,因此在形成文藝批評的文本時要從這兩個方面出發。

網絡文藝的許多內容和表現手段都是與現代技術相關連,不懂相關技術就無法從本質上了解文藝作品。一個熟諳傳統意義上的美學或藝術理論評論家,面對網絡文藝大家族特別是其新生代成員時,理論手段和概念工具的缺失就會清晰地凸現出來。而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達,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文藝對感官的觸動還將迎來一場全新的變革,文藝批評家和評論員也很難套用現成理論加以闡釋和分析。因此,就要求網絡文藝批評的相關人才對于現代新興科技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要有關注技術更新的理念和意識。

以電影為例,從最初的黑白電影、默片到彩色有聲電影再到今天的網絡大電影以及AR和VR影片,甚至是在各大網絡短視頻平臺上盛行的微電影,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在一步步改變文藝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因此相應的文藝批評要做出改變。批評的文本也要從只注重傳統美學,轉變為生活美學和技術美學并重。

敘事模式變異:從學術理論到互聯網話語

現在針對網絡文藝作品的批評還依然集中在各大紙質媒體上。一方面由于傳播渠道的問題,與互聯網受眾之間存在信息壁壘,所以停留在“自說自話”的階段。另一方面因為傳統的文藝批評學理性較強,文字相對晦澀難懂,不符合“網生一代”的閱讀習慣,這些都導致了網絡文藝批評無法實現真正的大眾化。可見,相比于傳統的文藝批評,網絡文藝批評的敘事模式發生了局部變異,這也要求網絡批評家和評論員對這樣的變化及其內在規律要有深刻的認知。

比如,傳統文藝批評家們認為玄幻小說是“裝神弄鬼”的批評。針對網絡文藝與當代社會資本、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關系,重點批判其中的虛無主義、拜金主義、權威崇拜等價值觀。然而其立足于精英主義和文化研究的價值立場,與網絡文藝的文化形態及其互動生態的實際情形是隔膜的,難以有效切入網絡文藝在受眾日常精神空間和經驗組織上的作用方式,因而失去了文化批評的實際影響。

在場的媒體人也對網絡文藝批評的敘事模式和話語體系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一位在微博上擁有三百萬粉絲的博主表示,她明顯感受到在用專業的理論表述與網民進行溝通時存在壁壘和脫節的問題。對此,范周教授提到:“《新華字典》最近的四次調整都有選擇的吸收了大量的現代網絡用語,可見網絡用語逐漸被大眾熟悉,逐漸走入主流話語體系。因此,網絡批評要對網絡語言的內容深度了解,由于網絡文藝和網絡文藝批評的主要受眾是廣大網民,因此要用他們所熟悉的語言體系。”這就要求網絡文藝評論者們要順應、利用網絡,保持批評文體的新意。批評與理論不一樣,理論要嚴謹,批評要靈活生動。學院派的文藝評論工作者也應該適時寫一些短小精悍、適宜于網絡傳播的文章,語言應該生動靈活,判斷應該鮮明簡明有力道,力圖做到兼容和優化網絡用語。網絡文藝批評家要敢于和樂于成為“網紅”,成為網民中的意見領袖,用互聯網語言發聲,真正的影響到網絡文藝的創作者和受眾。

受眾:全面走近“網生一代”

網絡文藝批評的受眾主要是廣大的網民,因此要求批評家們全面走近互聯網一族,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況、消費習慣、消費心理以及信息傳播和接收方式,尤其是要了解九零后和零零后這些“網生一代”,因為他們是目前和未來的網絡文藝作品的主要受眾和消費者。以零零后為例,作為當下最年輕的網民群體,處于成長期的他們好奇心強烈,普遍對科技信息、娛樂八卦興趣高。數據顯示,他們在文學讀書、社交聊天和手機游戲方面的興趣非常突出;另外,處于求學階段的他們使用教育培訓類應用的機會多。

但是由于目前網絡文藝批評界對于這個群體的了解相對匱乏,缺乏一些必要的實證性的研究。因此,在對許多網絡文藝作品進行批評后,無法引起這部分人的共鳴,導致相關批評的文章在這一群體中影響力不夠,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這是目前網絡文藝批評需要認真對待和高度警醒的問題。因為文藝批評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檢測標準就是能否引起社會的共鳴和反思,從而反哺文藝創作。

人才:缺乏專業網絡文藝批評家

網絡文藝批評人才和隊伍的問題日漸突出,亟待解決。目前,我國網絡文藝批評的人才隊伍呈現“小、少、散、雜”的特點,沒有能夠培養和集聚一批專業的網絡文藝批評專家,因此無法建立健全完善的相關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

一方面,主要是因為在人才隊伍的鍛造和培養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另一方面,是我們不缺少文藝批評家,但缺少有互聯網基因的文藝批評家。專業批評家們直接拿傳統文藝批評的模式直接套用到網絡文藝批評上,這顯然是無法滿足目前處于發展快車道的網絡文藝。

對于網絡文藝批評與傳統文藝批評的關系,座談會現場的高校老師們也提出了相關問題。范周教授認為,網絡文藝與傳統文藝存在較大差異,網絡文藝批評需要借鑒傳統批評理論但不照搬照抄。而需要在對網絡文藝現象進行深刻理解后,在傳統文藝批評理論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比如,傳統的文藝批評的相關理論主要來源于哲學、美學、倫理學等領域。但是相比于傳統文藝,網絡文藝的題材和內容十分豐富,如近年來出現并引起廣泛關注的玄幻、科幻、懸疑等文藝作品題材,單純依靠原有的理論和思維方式無法產生優質的批評,這也要求網絡文藝批評要根據現實情況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由此可見,未來如何加強這支隊伍的建設、豐富專業人才的儲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才問題會對今后網絡文藝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鐵肩擔道義,網絡文藝批評的時代責任

今天的文藝批評不缺少贊美的聲音,缺少的是有價值、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批評。批評界說好話唱贊歌的人太多,而有責任、有擔當的批評卻少之又少。如果只有贊美,沒有挑剔,就談不上真正的批評。批評就注定不能討好,如果只做討好的事,那批評就變成了一種廣告。好的批評可以成為宣傳的途徑,但現在的批評卻大多是為了宣傳而批評,真正提出問題的批評寥寥可數。誠實和真誠是批評家在從事批評實踐時,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失去了這樣的素質,就會顛倒是非黑白,失掉底線。

“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深刻闡述和精辟論述,有力地揭示了文藝批評所要承擔的時代責任。網絡文藝批評將迎來持續發展的浪潮,作為新時代的網絡文藝評論家應該既有傳統的文藝批評理論基礎,又有互聯網的基因。既像一個活潑的網絡原住民,敏銳捕捉興起于網絡的審美新風尚,又像一個嚴謹的理論學者,揭示網絡文藝作品背后的問題和本質,從而為網絡文藝的健康發展打開一片更廣闊的空間。

(本文根據6月25日范周教授在“國家藝術基金網絡文藝批評人才培養”座談會上的現場發言整理而成)

暫無留言:

留言內容: >>更多留言


本站藝術名家官網優惠搶駐中!

歡迎藝術名家注冊藝術家會員,開通自己的官網,上傳自己的佳作和內容。
QQ:271692909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誠邀入編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可以刊登藝術名家生平簡介、代表作、目前市場行情、收藏潛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熱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圈人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優先。
QQ:271692909

推薦名家

朱浩云

蘇金成

敖日力格

魏謙

吳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鐘文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招聘服務| 投稿須知|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網站調查| 證書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