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國家級新區,不僅承載著重要的經濟功能,也承載著未來文化發展風向標的功能。故而,雄安新區的文化建設規劃設計中,需要考慮當前文化設施建設之中既繼承中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又為未來文化發展留有空間和余地的問題。筆者提出文化建設中需要考慮的“文化—時空”一體化問題,對雄安新區文化建設規劃和設計提出一定的思路參考。通過對文化概念、文化的空間問題、文化的時間問題進一步分析,厘清文化建設規劃設計的著眼點與重點。本文上篇詳見:雄安建設中文化時空規劃問題初探(上篇)
三、傳承問題:時間的空間性
雄安新區的文化使命,要求考慮到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文化表達不是憑空而來,文化符號是否能夠使人們感受到一種文化氛圍,需要考慮文化的歷史表現力,即文化的表達深度問題。雄安新區的規劃設計不是一張“白紙”上投出“當下”的文化“風景”,而是承接歷史,面向未來。
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是雄安新區的文化建設基礎、底色。雄安新區作為京津冀城市圈的一角,坐落在白洋淀一帶,具有天然的文化優勢。首先,雄安地區上承燕趙文化,作為中國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界線,具有極強的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元代大都定都京津冀地區后,雄安地區成為了當時文化、學術的中心地帶,明清時期建立了渥城書院、正學書院、葛鄉別塾、靜修書院,它們并稱為白洋淀四大書院。這些具有厚重歷史感的文化符號都應當在雄安新區的建設規劃中仔細考慮、研究。其次,理應考慮雄安新區建筑風格設計、中國傳統特色民居等設計元素;并為開展相關文化活動留出足夠多的廣場、劇院、文化場館以供未來使用。所謂繼承傳統文化,意味著與傳統“共在”,即依然生活在傳統的元素和傳統的活動之中。最后,雄安地區還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核心地區。以“雁翎隊”為代表的抗日革命武裝,以“張嘎子”為代表的抗日革命英雄人物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紅色符號。當然,社會主義印跡的表達也需要特別注意和設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們是相互包含和滲透的,這理應體現在雄安新區的文化設施設計、規劃、建設之中。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的結合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小兵張嘎》電視形象
另一方面,面向未來的雄安新區需要考慮到,未來文化一定是突破了包豪斯主義、現代主義,甚至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以后的新風格。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是“后技術文化”的:人從技術的“必然世界”走出,走向后技術文明的“自由世界”。馬克思主義批判現代性問題時采取的立場是,反對這種“技術文化”將人和機器緊密結合起來,使人只能以一種僵化的生活模式度過一生;馬克思主義很早便從浪漫主義中尋得并繼承了這種對于自由的追求,并將這種追求表達為“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樣的一種新文化,帶有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突破性,即那種不受任何已有框架束縛的自由表達,也帶有對客觀世界的深刻認識。這種“后技術文化”應當是未來雄安新區在長期發展中的著眼點,需要特殊考慮。
所以,要在歷史和未來兩個方面汲取營養,啟發對雄安新區文化建設的思考。一方面,雄安新區的空間設計需要包容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要素;另一方面,雄安新區的空間規劃需要考慮到未來文化轉型的方向,為新文化設施留下空間。也就是說,在考慮雄安新區的“文化時空”問題時,需要在考慮歷史和未來時著眼于這種表現歷史和容納未來之間的空間耦合,為未來社會的發展找到歷史軌跡,為歷史的表現找到未來方向。
四、文化時空的統一:雄安建設的關鍵點
綜上所述,文化是一個比較空洞的概念,因為它是太多具體概念的雜合。文化建設的相關規劃設計容易迷失在文化設施所占據的時間、空間的相互滲透和包含之中。但是,通過對“文化時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化建設問題的核心:它在于一種文化符號的表達。文化符號可以是建筑設計風格、城市環境藝術裝飾、公共藝術品、文化場館和場地的規劃,也可以是鮮活的文化活動、文化儀式。文化是依托于空間的,更進一步來說,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都發生在融合于生產、生活區域的文化場所之中。而從時間方面看,雄安新區既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面向未來。所以,在雄安新區的設計規劃時,也要考慮到文化空間的時間接續問題。在考慮文化的時間性表達時,重要的是了解到文化是怎樣從過去走向未來的。當前的文化符號,只是對從過去走向未來的這一連續趨勢的當前表達。用哲學的語言說,文化是從過去走向未來的連續“敘事”。考慮到文化的空間性和時間性,可以說,文化建設的規劃設計是一種“文化時空”的整體規劃。當前,對于雄安新區“文化時空”問題的探討和資料依然存在巨大的不足,需要在雄安新區的設計與探索之中注意。
“文化時空”的本質,是一種從過去到未來的連續時間之流,是一種從過去“綿延”到未來的整體建構。文化建設的最終結果,應當是一種處于其中便能夠感受到文化氛圍的整體環境、風格。這就需要設計一個包裹著生活于其中之人的整體“文化時空”。一旦這種“文化時空”設計得當,生活在其中的人便能夠感受到,一種從過去走向未來自然的連續整體,沉浸于這一整體之中,理解并贊同這一時空流動方向。這就是,從陳舊而充滿困難的過去,一路走向未來理想社會的堅定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