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良是一位非常有才華而又異常勤奮的青年藝術家,在其藝術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藝術前輩們的鼓勵和引導,這也是他能一直堅持走到今天的一個重要原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名句,也是劉勇良常常用來自勉的座右銘。當朋友對他投來贊許的目光的時候,他常常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來謙遜的回應朋友。

劉勇良"柳葉體"書法作品
劉勇良喜歡早睡早起,他常常天不亮就起來看書寫字畫畫,感覺困了累了就去睡一個回籠覺,然后再起來開始一天的忙碌。劉勇良是一個隨性而又喜歡隨遇而安的人,他常以閑云自嘲。他說小時候,自己常常一個人躺在故鄉小河邊的沙灘或草地上看著天上的彩云變幻,感覺就象在看一場精彩的演出,時而象千軍萬馬在奔騰,時而又象一副精彩絕倫、妙趣天成的巨副潑墨潑彩抽象畫,大氣磅礴、淋漓盡致,雖然一切都似是而非,但卻給人不限遐想的空間,真是妙不可言。劉勇良特別喜歡潑墨潑彩和大寫意大概也是緣于此吧。他說每次看到天上飄來的云朵都覺得特別親切,就象是在面對著自己久別重逢的一個老朋友、一位知己。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他感覺自己和它們是心靈相通的,他希望自己能和云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劉勇良"柳葉體"書法作品
在藝術的道路上,劉勇良一直堅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廣泛汲取營養,但他絕不盲從,在這方面他自己一直是有獨立的思考和感悟的。他覺得藝術發展到今天,在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要更多的向書畫以外的其他姊妹藝術領域去廣泛學習和借鑒,更要走到大自然中去感悟,把自己所感悟和體會到的東西通過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形式表達傳遞出來。但絕不能照抄照搬,偶有得意可忘形,劉勇良是這么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天,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杰先生看到劉勇良在朋友圈里發的書法作品,鼓勵又半開玩笑的對他說,你創造了一種新的書法體“柳葉體”。他只是笑著拱手向老朋友致以謝意。是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許他以后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這才只是一個開始。
“柳”諧音為“留”, 古人常以折柳來表達依依不舍之情。隋代時,隋煬帝曾賜柳樹姓楊,柳樹遂多了個“楊柳”的美譽。柳樹是京城的本土樹種,其栽培歷史悠久,老北京對“柳”更是情有獨鐘,除了以“柳”來給胡同街巷命名,如柳蔭街、柳樹胡同、青柳巷、垂楊柳……而且,還有“春食柳芽”、“三月看柳”等習俗。所謂“看柳”,就是初春柳樹染上新綠時,觀賞綠柳依依,婀娜搖曳的風姿,尤其是水邊堤上的垂柳,因為有水的映照,更顯得生機勃勃。

劉勇良"柳葉體"書法作品
老北京不僅賞柳,還有陽春時節吃柳芽的習俗。柳芽是柳樹初生的嫩芽,顏色淡綠微黃,須在未開花絮之前食用。中醫認為柳芽味苦、性涼,可清熱、透疹、利尿、解毒,春食柳芽對人體大有裨益。
柳樹對環境有極強的適應能力,生命力很頑強,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和什么環境中都能生存。無論在寒冷的兩極、在酷熱的赤道兩旁、在高原和平原上、在沙灘和沼澤地里,到處都可以見到柳樹的蹤跡。它不僅能葉拍蒼天枝搖日月,更會低頭無語俯愛腳下熱土。
柳樹的冬眠時間最短,在三九嚴寒別的樹還在貪睡時,它就開始孕穗,別的樹孕穗時它已開始發芽,別的樹發芽時,它已經綠滿枝頭,別的樹吐綠時它早已綠樹成蔭了。柳樹最多情,到了秋天別的樹葉紛紛飄落時,它依然站在樹枝上,眷戀著碩果累累的秋季。在各種樹木中,它的葉第一個來最后一個去。

劉勇良"柳葉體"書法作品
劉勇良喜歡柳樹艱苦樸素的堅強性格。錢塘江畔的柳樹下,美麗的神話《柳毅傳書》佳話留芳;在山東梁山泊里,一百零八位好漢中的魯智深“倒拔楊柳”名揚天下;哪怕是在冰天雪地,飛沙走石,滴水貴如油的新疆大戈壁灘上,清末民族英雄左宗棠為維護國家統一,在抬棺入疆平叛的路上沿途中,也不忘種下柳樹,被稱為“左公柳”。這些楊柳盡管飽經滄桑,至今還依然頑強地生長著。柳樹的樹干是筆直的,顏色是棕褐色的,但枝條一順下垂,每個枝條都很光滑,枝條上墜滿綠色的葉子,翠綠翠綠的,一片片葉子像起伏的扁舟,一陣微風吹過,枝條輕輕擺動,一片片葉子在枝頭上輕舞,像一葉葉扁舟在蕩漾。
劉勇良說小時候他和小伙伴們常在老柳樹下玩耍。摘幾根嫩枝,扎成圈兒,戴在頭上,扛著木棍,學電影里的解放軍,雄糾糾,氣昂昂,那樣子別提多神氣。折一枝柳條,用手輕輕一擰,去掉木心,用刀把兩頭裁齊,一頭用指甲壓扁后去掉一小段最外面的表皮,做成柳哨放在嘴里輕輕一吹,嗚嗚哇哇的聲音可以飄得很遠,現在想起仍然趣味無窮。

劉勇良"柳葉體"書法作品
應該說北京隨處可見的垂楊柳確實給了劉勇良不少啟發,楊柳不僅是春天的使者,更在藝術上為劉勇良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常常癡迷沉醉于其中不能自拔,他在閑暇的時候特別喜歡到處走走,尤其是喜歡到長滿垂楊柳樹的河堤邊走走,他說看著不同時節的垂楊柳,他會有很多心靈的感動。為此他還拍攝了幾百張春夏秋冬不同時節不同天氣背景下的垂楊柳的照片,有在風中狂舞的,也有嬌羞靜靜低垂的,有剛剛抽出鵝黃色嫩芽的,也有翠綠欲滴的,更有泛著金色光澤滿樹金黃的……他拍出了垂柳在風雨冰雪中不同的氣質和風韻,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劉勇良的審美和藝術追求。也許是對垂柳日日耳聞目染加上審美情趣使然。在他的許多書法作品中如垂柳般輕盈飄逸、靈動又不失灑脫和力度的視覺藝術效果已經呼之欲出了。
劉勇良"柳葉體"書法作品
漢代著名書法家蔡邕見正在修葺圖書館的工匠們用蘸有白灰水的掃帚刷墻,在墻上掃過出現的一道道白印跡而創造性發明了飛白書早已成為美談。張旭因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草書筆法之意,終成一代“草圣”。不管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還是刻意而為之。總之,青年藝術家劉勇良先生在不斷的書法臨習創作中不斷從楊柳枝葉的形態中吸取美感,逐漸形成了自己點如柳葉,筆畫如柳條柔韌而又不失力道和氣勢的書法特色,他的這種獨特的“柳葉體”書法正不斷被越來越多的評論家和收藏者所認同和喜愛。
人生也有涯,藝術亦無涯,愿劉勇良能以有涯的人生去書寫出無涯的藝術生命。
(撰文:正本清源)

劉勇良近照
劉勇良簡介:
劉勇良:青年書畫藝術家,攝影記者、雜志資深美術編輯、資深設計師、策展人。1975年生于河南,現定居北京。曾求學于四川美院,后授業于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藝術評論家張守濤先生;著名書畫家、清華美院教授羅炳芳先生;著名書畫家吳麗珠先生;法籍華人畫家葉星千等諸先生,并與許多中外著名藝術家友好往來,虛心向他們求教。劉勇良曾任澳門《盛世神州》雜志美術編輯,澳門美術館藝術總監、亞洲藝術博覽和亞洲兒童藝術展藝術總監,中國邊貿聯合會《中國邊貿》雜志美編部主任兼藝術總監,中華五千年動畫文化工程促進會會長助理等。現為21世紀展覽館首位簽約畫家并被聘任為藝術總監、中國書畫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作家報》特約攝影記者。其設計和繪畫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繪畫作品曾被聯合國和紅十字會、韓國博物館、韓國美術家協會等多家國際機構收藏。許多網絡媒體和報紙雜志、電視欄目均對其有所報道,出版有《中國當代青年彩墨畫家劉勇良作品集》、《劉勇良作品集》等書刊。
★2018年2月,再次受邀參加在巴黎大皇宮舉辦的沙龍展;
★2017年2月,受邀參加在巴黎大皇宮舉辦的沙龍展;
★2016年9月6-7日,受邀參加北京通州宋莊藝品中國“相約宋莊·中韓書畫交流展”;
★2016年8月1-8日,受邀參加“丹青炫彩·共賀軍魂”吳東魁藝術館書畫邀請展;
★2016年5月15-20日,受邀參加“攜手百年·共筑文化”龍順成書畫邀請展;
★2016年4月,入選“中國傳世名家名作大型系列郵票工程”,書畫作品被北京郵票廠印制成郵票發行;
★2015年9月7-10日受邀參加2015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亞洲地區回顧藝術展和平季(北京);
★2015年8月受邀參加“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型書畫展;
★2014年11月,參與組織策劃在北京舉辦的紀念中法建交60周年——法國當代藝術暨新現實主義作品大型畫展;
★2014年8月,受北京青年報邀請擔任兒童書畫大賽評委;
★2014年7月,受邀出席2014年環球夫人大賽中國釣魚臺新聞發布會,并應邀為大賽創作主題作品;
★2014年5月,參加第二屆作家報·中南百草園杯全國文學藝術大獎,作品獲特等獎;
★2014年4月,青年畫家劉勇良被北京北廣傳媒邀約作為環保達人錄制環保主題短片,積極倡導北京綠色環保在行動,號召大家行動起來,從自己做起,關注環境!
★2014年1月4日,青年畫家劉勇良作品慈善拍賣在北京壹佳陸拍賣公司大廳舉行,此次活動劉勇良共拿出近幾年來所創作的繪畫作品10余件進行現場拍賣以成本價進行拍賣,所有作品全部售出,拍賣全部所得的百分之五十捐贈給了北京市慈善協會“壹佳陸銀發關愛基金”,用于弱勢群體的救助。
★2013年12月8日至2014年1月8日,在共青團中央中國國際交流中心21世紀展覽館舉辦劉勇良“破界”個人作品展,成為21世紀展覽館首位簽約畫家并被聘任為藝術總監;
★2013年11月,受邀參加北京第八屆文博會;同月,與彭鋒、DIPIZIOOlivier(法國)、方書華共同策劃法籍華人畫家葉星千“冷熱之間”作品展;
★2013年6月,參加“青天河杯全國文學藝術大獎賽”,獲得藝術創新獎;
★2012年,參加百草原杯全國文學藝術大獎賽,獲得藝術金獎;
★2011年,參加中國當代書畫百杰精品展,獲藝術創新獎;
★2010年,在北京國貿參加第二屆亞洲藝術博覽;作品《愛無界》分別被聯合國和中國紅十字會收藏;同年10月,參加韓國第三屆中韓日國際藝術交流展,作品被韓國美術家協會和韓國博物館收藏;
★2009年,參加盛世雄風——老部長老將軍及書畫名家紀念國慶六十周年大型書畫展,作品被收入大型畫冊;
★2008年,參與百米長卷《長征寫意圖》創作,此畫原作被中國國家軍事博物館收藏,長卷復制品20米縮印卷被作為禮品贈送當年參加兩會的代表們;汶川地震后,捐贈十副作品進行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贈汶川地震災區;
★2006年,參加澳門攜手同輝——兩岸三地老將領及名人紀念抗日戰征勝利六十周年大型書畫展,作品被收入大型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