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砥柱銘》,4.368億元。這一價格的意義還在于,走過17年發展之路的中國內地拍賣市場終于誕生了第一個中國藝術品的世界拍賣紀錄。
檢點歷史會對當下“泡沫”還是“浪花”的論題生發更為清醒的判斷,這一爭論已是周而復始。
初創期:預告繁榮時代的到來
1993年6月20日,上海成立的國內第一家拍賣公司——朵云軒拍響了內地拍賣市場的第一槌。在這場近現代書畫名家的專場拍賣會上,成交額830萬元,成交率為74.5%。該年的標志性事件還有嘉德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這是當時國內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股份制拍賣公司。
緊隨而至的成功預告了一個繁榮時代的到來。有人曾用“驚人的繁華”來形容1994年的國內拍賣市場,“人潮洶涌”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很多藝術品開始突破紐約、香港的拍賣價位,迅速增長,扶搖直上,甚至創下紀錄:齊白石十二開《山水》以517萬元人民幣成交,創中國近代書畫拍賣最高紀錄。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國內開張拍賣行與開辟古玩市場一樣,進入了跑馬圈地的大時代。大大小小300多家拍賣行如過江之鯽涌現,每年不下500余場次的拍賣會,一些急功近利的拍賣公司開始利用贗品蒙騙買家,甚至不擇手段雇托,哄抬價格。買賣雙方出現信任危機。高成交總額的背后,是一些拍賣公司的低成交率。數年間因主客觀的諸多因素拍賣市場自行規范、整合,有的發展了,有的淘汰了。
成交速增:質疑泡沫還是繁榮
進入2003年拍賣市場重回火爆之勢,名品佳作屢創新高,中央電視臺前所未有的兩天現場直播拍賣會更是將這一喜人之勢推向高潮,傅抱石的《毛主席詩意山水冊八開》在中貿圣佳拍賣會上以成交價1980萬元打破保持七年之久的中國嘉德巨幅《麗人行》1078萬元紀錄,成為中國大陸近現代書畫最高位。這波火爆行情到2004年達到一個頂峰,僅中貿圣佳春季拍賣會的“古代書畫專場”就成交1.12億元,第一次實現中國古代書畫單場成交超億元的新紀錄。這一年內地拍賣市場成交額達57億元,比2003年的25億元翻了一番還要多。
成交額的迅速遞增讓收藏界開始爭論中國藝術品價格是否到了臨界點、是否出現泡沫經濟現象的話題。與此同時,隨著2005年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中油畫和當代藝術開始驚人的成長。特別是2006年受國際藝術市場中張曉剛《同志120號》一炮而紅的極大影響,在國內出現了北京保利劉小東《三峽新移民》拍出2200萬元的高價,吳冠中《長江萬里圖》也以3795萬元刷新國內油畫拍賣新紀錄,當代藝術品價格飚升,對內地市場有風向標意義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上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大幅回落,曾經“瘋狂一時”的內地藝術品市場進入低迷狀態,買氣缺失,藝術品身價大幅縮水。
億元時代:源自“V”字型復蘇走勢
2009年市場逐漸回暖,告別低迷。該年成交總額達到了212.5億元人民幣,第二次突破了200億元大關,只比2007年的223億元少11億元。整體市場從2007年到2009年呈現出“V”字型的復蘇走勢,其關鍵在于中國書畫的市場行情產生了突破性的變化,短短一個秋拍季,中國古代書畫就有4件拍品的成交額超過了億元大關。中國書畫由此宣告進入“億元”時代。
中國國家畫院前副院長趙榆認為,“中國大陸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形勢基本上與國際市場的發展形勢相吻合,是一個波浪式上升軌跡。大陸拍賣市場在1995、1996年進入第一個高潮,到2003年至2005年春季形成了第二次高峰,從2005年秋季進入了穩定發展的調節期。這次始于2009年秋拍的市場升溫正是調整期過后的又一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