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前后,在當時濃厚的文物收藏熱的社會氛圍的影響下,有關收藏的話題逐漸成為聚焦的熱點,電視收藏類節目開始在各大電視臺“火”了起來。據不完全統計,各頻道的收藏類欄目相繼就有20檔,在最高峰時曾有50多檔。如浙江衛視《寶藏天下》,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上海衛視《好運傳家寶》,江蘇衛視《家有寶物》,陜西電視臺《天下寶物》、湖南娛樂頻道《藝術玩家》、鳳凰衛視的《投資收藏》、中國教育電視臺《愛家收藏》和《美術苑》等。

若要說當時中國電視熒屏上最火爆的收藏類節目,當屬北京臺的《天下收藏》欄目了。大概是因為做的是收藏的關系,這檔節目本身,也如節目中的藏品一樣經歷了些許滄桑,多少記錄了一點時代的變遷。首次播出,頗有些橫空出世的風騷與氣勢,當仁不讓的坐上了收藏類節目的頭把交椅。直到后來遇到了砸寶風波,雖然最終確定砸的是真正的贗品,不過,節目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停播了。沒過多久,經過改版的節目又播出了,可惜沒了銅錘在手,不復當年之勇。收視平平,再一次尷尬的遭遇了停播。然而,今年5月,《天下收藏》節目在北京臺又露面了,而且一上來就讓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風;舞美也是清淡雅致得恰到好處,不像其它節目一般金碧輝煌,令人望而生“膩”。
這一次的改版應該是成功的,是少有的有“人”味的收藏類節目。目前大多數的收藏類節目都是在鑒真偽、論價錢,這樣的節目是品不出收藏的“味”的。收藏雖然是一種投資,但又不僅僅是投資而已。要只是把收藏當做投資,大可以去買股票、買期貨嘛,何必去大費周章的搞這費力不掙錢的收藏呢? 收藏,收的是好惡、是美丑,是心境;藏的是歲月、是故事、是情分。若要品出收藏中的真味,先得弄明白收藏里最有味道,最值得一品的是“人”味,而不是“錢”味。以物易物,千金難買心頭好,只有拿出自己的所愛,才能換來他人之所愛。看似換的是物件,交的卻是真心。頗有一些,信物相易,性命相交的赤誠與仁義。

想來大器都是晚成的,頑石里生出璞玉,初現時是光彩奪目的,被人收了去粗打磨不成體統。再遇上了行家里手或是精雕細琢,或是返璞歸真,總之是要終成大器的。《天下收藏》亦復如此,若不經過初出時的大紅大紫,后來是非爭議,再到如今問世時的驚艷大氣。這樣的起伏、劫難與反思,是必定能品出收藏的真味,他日再也找不到如此“人”味的節目形式內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