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10時,《非遺云智能辭典》項目啟動儀式暨專家研討會將在北京金臺藝術館隆重召開。
這是該項目在2015中國文化傳承人年會上舉辦聯合簽約儀式后的又一場重大公共活動。

本次大會將由組委會主任、大創中心負責人吳少鈞,以及組委會執行主任、《中國視記網》總負責人、分豆傳播董事長秦鵬主持會議。與會來賓由政府人員、非遺類專家、藝術學院學者、政策解讀政府人員、使館人員、投資機構代表、非遺創新的傳承人代表、非遺企業代表、設計機構代表、非遺保護協會代表、非遺園區代表等組成。
會上,來賓就非遺產業化、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非遺云數據庫應用、創新非遺的現代應用、非遺傳承人培訓、非遺扶貧等問題,展開了研討。其中著名藝術家、中國雕塑學會顧問、聯合國環保藝術大使、全國政協常委袁熙坤先生,海軍政治部原宣傳部副部長、少將孟昭澄先生,國家工商總局原黨組書記、中國廣告協會會長楊培青女士,中國香文化泰斗級專家范緯女士,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化部文化產業規劃專家邢晨聲先生,中國著名玉石鑒賞專家、央視《尋寶》欄目嘉賓歐陽朝霞女士,中國少年翰林院院長趙知易先生,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文化遺產與未來專項基金會主任趙君女士,中國文物學會對外聯絡委員會副會長樊申炎女士,中國創意產業聯盟副主席兼秘書長楊志勇先生,首都版權產業專家、知名教育專家蔡景昆先生,中外城市文化經濟促進會副秘書長鄭春儀女士,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秘書長薛萬麗女士,北京閩南文化創意產業商會秘書長洪振挺先生,京東云平臺首席架構師杜宇甫先生,大北京國際高校創新設計中心主任吳少鈞先生,清大文產規劃設計研究院副書記李立先生,清華大學視覺藝術設計研究所副所長董廣慶先生,北京交通大學絲綢文化研究院院長王維先生,北京電科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劉正宏先生,面塑傳承人代表彭曉平先生,燕京八絕傳承人代表栢群先生,《中國視紀網》總負責人、分豆傳播董事長秦鵬先生20幾位嘉賓將做重點發言。
研討會后,組委會給非遺文化領域的專家進行了顧問授牌儀式,并正式啟動了《非遺云智能辭典》項目。
據了解,《非遺云智能辭典》是由中國創意產業聯盟、中外城市文化經濟促進會、中國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工程推進委員會、北京閩南文化創意產業商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文化遺產與未來專項基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研究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中國視記網、大北京國際高校創新設計中心9家機構倡導發起,上海分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大北京國際高校創新設計中心運營實施的非遺創新與云智能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
《非遺云智能辭典》項目主任、大創中心負責人吳少鈞在大會開幕致辭中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最堅強的脊梁,非遺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體現。中國非遺,體現的是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智慧、純樸、友善、不卑不亢、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保護非遺就是守住我們的民族精神,傳承非遺就是弘揚的我們的價值觀。中國文化復興,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一廂情愿,而是世界的需要,是和平的需要,這是世界人民的呼聲,是時代的呼聲,這個時代需要一個強大、文明、友善、公正的中國,引領和構建世界秩序。
在談到中國非遺如何進行產業化拓展時,《非遺云智能辭典》項目執行主任、《中國視記》網總負責人、分豆傳播董事長秦鵬指出: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我們傳承非遺文化提供更多的契機和機遇。非遺云數據庫將以全面、獨特的云智能搜索與存儲為核心,對非遺傳承采用數字化保護,采集非遺各個方面的有效數據,讓數據在流動中產生真正的價值。并通過中國視記 –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全媒體云智能平臺將我國非遺文化推向全世界,促進非遺文化的國際交流互鑒。未來《非遺云智能辭典》還將整合社會資本組建非遺產業基金,利用資本的手段助推非遺發展,打造非遺國際化產業生態系統。

互聯網應用跨界發展助力非遺傳承
目前,我國很多非遺傳承人,年齡偏大,對網絡不夠熟悉,且很多居住偏遠,對于今后該如何借助互聯網來實現非遺文化的推廣傳播,“非遺云辭典”指出一條路。據了解,《非遺云智能辭典》是非遺保護走入全方位數字化的體現,項目將以非遺傳承人為核心,創新設計了12類增值服務,搭建數字出版、云智能視頻網站、電商平臺、移動終端、創新設計、品牌策劃、傳習培訓、對外文化貿易等等一系列服務平臺進行非遺產品的開發與運營,通過移動互聯網生態圈以及整合業界各類資源,進行傳承人信息采集,同時搭建傳承人與文化專家、設計專家、金融機構、生產企業、營銷機構、國際文化交流等機構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平臺。
據介紹,《非遺云智能辭典》以“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為技術依托,緊緊圍繞傳承人的需求,和市場需求,整合了產業鏈的各環節所需的優勢資源,尤其是創新設計資源、媒體資源、資金資源、電商資源,全方位立體的幫助傳承人與市場對接。“大辭典”不僅僅是本工具書,它是即時的、交互式的、多媒體的、鏈接傳承人群及消費者的智能硬件及軟件的綜合服務系統。

先讓非遺活下來再讓非遺走出去
聯合國自提出物種多樣性后,又于2001年提出了維護文化多樣性的號召。保護非遺,就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維護豐富多彩而又和諧包容的文化,讓世界人民更了解我們祖先生活方式,了解我們祖先的智慧,從而更愛我們的地球,更愛我們共同的家園。談到《非遺云智能辭典》的建立初衷,項目副主任張曉敏說,這個項目,是在許多前輩奠定的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基礎上,在非遺創新應用的方向上,做了一次大膽的探索。同時在線下,我們整合了強大的資源,從產品的創新設計、傳承人的個人品牌塑造、企業品牌、市場營銷、資本運作、國際貿易等等方面全方位服務傳承人,讓傳承人回歸文化標兵、道德典范的身份,我們的口號是:打造非遺界的好萊塢、傳承人的夢工廠。這一定會大大拉近我們與非遺的距離,讓非遺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非遺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化我們的心靈。
微視將成為推廣非遺傳承新思路
在問及微視與非遺產業的合作時,項目副主任衛政坦言,隨著4G時代的到來,非遺文化的傳播將進一步通過視頻流實現,借助影像包括非遺宣傳片、微電影、訪談等短片的方式,幫助非遺實現產業化、商業化。同時在內容制作商方面,相信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制作公司加入到非遺文化的宣傳中去,讓更多年輕人接受、喜歡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將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落到實處。
希望借助本次大會,進一步推動中國非遺事業的進步,使眾多非遺領域的參與者切身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加入到傳承與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業中來,共同推動中國乃至世界非遺文化的傳承與進步。
會后,組委會會整理嘉賓的精彩觀點,繼續在媒體上與觀眾分享,敬請關注主流媒體及組委會官微、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