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管理處昨日宣布,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系列活動將于明天啟動。作為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圓明園歷年回歸文物和出土文物將首次集中展出。圓明園管理處還表示,所有紀念活動均為民間交流,不會邀請英法兩國政要參加。
日前,“圓明園回歸文物展”率先在圓明園研究院開展,從1977年由北大最早回歸的“柳浪聞鶯”坊楣、流杯亭基座,到近幾年從單位和個人手中回歸的大水法石魚、西洋石構件,再到今年新回歸的石獅、須彌座等石刻文物,總計85件。
記者發現,編號為“001”石刻文物的名為“柳浪聞鶯坊楣”,是1977年北京大學在施工中發現并捐贈給圓明園的。11塊圓明園墻磚是市民孟祥瑞去年捐贈的,當時他家正翻蓋房,確認是圓明園文物后,主動送了過來。最近的捐贈發生在今年1月,西城區一家單位將一個長52厘米、寬36厘米、高26厘米的方須彌座送回了圓明園。
據統計,圓明園流失在國內外的文物共有150多萬件,盡管大部分精華流失在海外,但從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國內特別是北京地區的單位和個人對圓明園文物的回歸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在大家的配合下,很多石刻文物最終得以回“家”。
圓明園管理處文物科科長秦靜說,此次展出的57類、85件石刻文物都是單位和市民捐贈的。長期以來,回歸的文物主要在西洋樓景區和展覽館零散擺放,像這樣集中對游人開放還是第一次。為防曬防雨,工作人員已為這些石刻文物搭起了棚子。今后,圓明園還將與有關部門一起,對它們進行清洗保護和脫鹽處理。
另一項備受關注的圓明園文物修復工作也將收官。按計劃,150件出土文物將在10月18日前基本完成修復。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科技保護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于洋介紹,修復的一些精品,如康熙二龍戲珠碗、康熙青花龍紅海水紋盤等文物將向公眾首展。
此外,法中友好協會將向圓明園管理處捐贈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雕像,雨果像將安放在西洋樓景區。
相關新聞
紀念圓明園罹劫 150周年系列活動
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系列活動明天正式啟動。紀念活動分為學術會議、系列展覽、中外文化交流和主題晚會四大板塊,共15項內容。
除出土文物展和回歸石刻文物展外,10月18日,圓明園還將在大水法遺址前舉辦大型主題晚會,以演出的形式來表現圓明園300年的滄桑巨變,展示和諧盛世給圓明園帶來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