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介紹
洮硯,全稱洮河綠石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齊名,并稱中國三大石質名硯。洮河綠石產于甘肅南部洮河中游與岷縣、臨潭縣交界的卓尼縣喇嘛崖一帶的峽谷中。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洮縣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贊嘆不已。唐代柳宗元《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端、歙、臨洮”。北宋著名鑒賞家趙希鵠《洞天青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代大文豪蘇軾、黃庭堅贊嘆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飽霜秋兔毫”。當代書法大師趙樸初題詩:“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洮石的種類
制作洮硯的洮石有數種,一是鴨頭綠,也稱“綠漪石”,色澤綠,有水波狀紋路,石質堅細,瑩潤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綠色紋路中夾雜黃色痕跡者,則更名貴。二是鸚鵡綠,色澤深綠,石質細潤,其中帶有深色“湔墨點”的惹人喜愛。三是柳葉青,色綠而又帶有朱砂點,石質堅硬。四是淡綠色洮石,具有滲水緩慢的特點。洮硯全稱為“洮河石硯”或“洮河綠石”,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硯材產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時洮州,故名“洮河石硯”,簡稱“洮硯”。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硯,發墨快、研墨細、不傷筆毫。洮硯之名貴除了石質優良和色彩絢麗的優點外,還由于硯形繁多,雕刻精細。洮硯的硯式端莊厚重,古樸典雅,在工藝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硯的獨特風格。在所刻粗細得當的線條內填上黑色,這是洮硯不同于其它石硯的一大特點。
洮硯色澤雅麗,主要以綠色為主。有色深綠而帶有水波狀紋路的“綠漪石”;有綠色紋路中夾雜著黃色痕跡的“黃標綠漪石”;有綠中帶深色墨點的“澈墨點”;有色綠而帶有朱砂點的“柳葉青”;還有一種色如紅玫瑰的“ ”……在這諸多的桃石中,尤以“黃標綠漪石”最為名貴,古人曾有“洮硯貴如何;黃標帶綠波”的贊詠。洮硯可以因材施藝、因色構圖,雕琢成各種精致文雅,古香古色,獨具一格的工藝品。其制做要經過下料、制坯、石刻等工序,所使用的工具有刀、鋸、錘、鏟、鏨、鐵筆、水沙等。洮硯品種上百,有圓、橢圓、正方、長方等各種形狀。不但有仿宋代的“抄手硯”、“太史硯”、“蘭亭硯”、“鳳字硯”、“神斧硯”、“石渠硯”;仿明代的“十八羅漢硯”、“金鐘硯”、“古鼎硯”、“古琴硯”;仿清代的“黃標飛龍硯”、“清泉硯”、“孔雀硯”、“石鼓文硯”等,還有近年創新的“二龍戲珠”、“龍鳳朝陽”、“虎出山林”、“犀牛望月”、“掛角讀書”、“牧童放牛”、“喜鵲站梅”、“歲寒三友”、“八仙過海”、“青蛙戲水”、“鹿鶴松”、“龍鉆云”、“馬超龍雀”、“莫高窟石窟”、“嘉峪關雄姿”、“麥積山風貌”等。各種圖案形狀,不論擬人狀物、比鳥喻獸、類山臨樓,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些精美絕倫的洮硯,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是國際市場上享譽極高的珍品。
歷史追溯
洮硯歷史悠久,在宋初就聞名于世,歷代作為貢品而顯赫于當時宮庭或權貴之書房中。金朝詩人元好問就曾有詩曰:“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繼之宋時大書法家黃山谷又對洮碩有“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澤筆鋒利如錐”的評價,益發驗證了洮硯的優異,蘇軾的《洮硯銘》:“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的題記,更加贊譽洮硯的膚理縝潤,色澤雅麗;元明的以后的贊譽更是連聲不輟,而且日本昭科14年出版的《書苑》封面上就連刊有“宋洮河綠石大硯”的原物照片,又說明洮硯在國外的影響之深,至今仍在我國、日本、東南亞及世界各國作為珍品使用或饋贈。
特點概括
洮硯雕刻工藝精巧,匠心獨運,雅致大方。名硯的“德、才”出自天或,是占其珍貴在先,然石講求制作工藝。洮硯經硯工精心設計,繼承了帶蓋,透雕的傳統工藝,以龍鳳、花卉、山水、人物為紋樣,用地方名勝景物圖案或書法篆刻為雕飾,加之古鐘、古鼎、古琴、古錢等為外形,經藝人精雕細刻,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名人詩句鐫于硯首硯面,既玲瓏剔透,又古樸典雅,渾然一體,取到了造型典雅又實用的完美效果;不但用者如意稱心,且陳之案頭,不失為興神悅目之雅物,再配以精制錦鍛,木胎大漆雕填,核桃木素面的硯盒,圖文并茂,精妙絕倫。
洮硯石質細潤堅實,潑墨如油不損毫,書寫流利生輝,有“鴨頭綠”、“柳葉青”、“鸊鵜血”等名貴品種,綠色中含有條紋,形成變化萬端的云水;不但有其美妙,而且含有云霞風漪,下墨既快又省。洮硯濕潤,所以呵氣或珠,籍以墨既可書寫,將磨好的墨貯于硯中,經月不涸,又不變質。這種硯石帶有黃標的更為名貴,故有“洮硯貴如何,黃標帶綠波”之贊,宋書法家米芾著《硯史》云:“通遠軍,(古稱隴西郡,洮河流域歸此)石硯,石理澀可礪刃,綠色如朝衣,深者亦可愛”。洮硯石之上品,扣之有清越鏗亮之聲,著水磨墨,相戀不舍,但覺細膩,不聞磨聲。作為硯石,肌理細潤而堅密可謂之“道德高尚”,發墨快而不損筆毫可謂“才能出眾”;滋津潤朗貯墨不干可謂“品格高雅”;綠質黃章,色澤雅麗可謂之“容貌靈秀”。因此,洮硯在硯林中可謂“德、才、品、貌”四絕,無與倫比。
存在的問題
洮硯以貯墨其中,經夜不滲不干,發墨如油,滑不拒墨等特色有別其他三硯,面世后文人墨客爭相求購,名噪一時,宋代名士黃庭堅曾以“洮州綠不含風漪,能淬鋒利如錐”對洮硯推崇倍至。歷代以來,盡管生產洮硯的石料主要來源于洮河東岸的喇嘛崖巖層之中,山崖險峻、道路崎嶇,三面環水,水流湍急,開采難度十分巨大,但開采洮硯石料的工作從未停止,并挖掘出許多的稀世珍品。
但是,近幾年來,由東岸喇嘛崖采出的洮硯的石料越來越少,且石料品質也大不如前。一位在當地干了三十年的采石工告訴記者,他們的礦洞已由以前的六七十米挖到了一百多米,但依然沒有較好的石料。如今,在喇嘛崖,很多的礦洞因為無石不得不宣告廢棄。
另外一個名叫水泉灣的重要石料開采點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曾經世代以采石為生的當地人現在只有守望著空蕩的大山。據相關資料顯示,現在藏身于深層的洮硯石料的存量最多不超過二十噸,石材開發已近極至。
據甘肅洮硯開發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長期的無節制開發是讓這一珍貴的石料迅速消失的最主要原因,當地人一直以來把開采石料作為最重要的經濟收入方式,最終不可避免的是竭澤而漁,資源枯竭。
與此同時,作為國家重點項目引洮工程的核心項目——九甸峽水庫也已開始興建,隨著工程今年十月開始蓄水,將帶動洮河水位大幅上漲,這一帶的石料產地將全部葬身水海。屆時洮硯也將徹底失去生存之源。據當地相關部門政府介紹,為保護洮河石,他們正在和負責九甸峽工程的公司商議,計劃出臺具體的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