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浩魏碑書法作品
張文浩書法根植于魏碑體系,以其精神相融于其他書體的創作,其筆法的豐富多樣、結構的變化放縱、速度的緩急相交、墨色的濃淡枯潤、飛白的交叉運用,尤其是行草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關系,在鼓舞后進的教學上,他主張學生從魏碑入手,因為楷書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正氣,應當提高到這種高度,不光從廟堂殿宇的角度看,書法應當是寫天寫地溶于自然合乎于道??涤袨檠晕罕?ldquo;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俊厚,五曰意態奇異,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張文浩深得康氏精神,在書法創作上無疑是成功并且突出的。
張文浩的書法是有精神的。王增虔提到“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神采高于形質,追求神采,始終是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而張文浩的書法理念和精神正與此相合,其書給人以旺盛茂密濃重的感覺,富有神采的藝術表現,體現了張文浩豐富的藝術素養,使其能自如控制筆意,整張紙如其每日練功場,氣隨筆來,韻從意來,加之濃淡干濕的發揮、輕重緩急的節奏、高低起伏的韻律美而盡展筆端,最終展現作品的格調和意趣。

張文浩魏碑書法作品
張文浩的楷書“似乎”是平正規矩的。張公精于魏碑體的粗細、收放、欹正之變,特別對于張猛龍、二爨、龍門二十品等碑用工最深,但觀其作品,會發現整體以平整,穩重為主,觀者或許不解其趣,然而這正體現了張文浩對于楷書回歸平淡自然的創作理念,不以奇技勝。正如當古人認為智永千字文過于平整毫無變化生動之美時,蘇軾反倒認為功力高乎智永者,乃以崎嶇奔放之情復歸于自然天真之意,時人未知之也。
張文浩的楷書線條是有生命的。細觀其楷書線條會發現筆筆挺拔帶有弧度,有如拉滿萬鈞之弓,線條極其具有生命力和延伸性,氣韻超出篇幅之外,令人精神振奮,嘆為觀止,而古拙的線條時而以毛毛的質地收筆,不修邊幅,更得魏碑神韻,多出一些瀟灑放縱之情,然而所有這些都是根植于他在行筆中對線條的把握能力。觀其橫畫就會發現線條上下兩端不是平直一劃而過的,而是滿有澀勢,極有刻碑雕琢之意,應歸結于其對于北碑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篆刻方面的多年心得,自然格調高雅,意境深遠,迥異流俗。
張文浩先生在以心作字,以情寫意的基礎上,憑借多年來對書法的理解,相信他一定能日臻化境,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新聞鏈接:

張文浩先生近影
張文浩 1940年生,號長人、松齋主人,江蘇常州人。1960年入揚州大學攻讀中文。為人耿直,性情豪放,處世淡然,被譽為江南書畫界的“隱士”。
五十年潛心于書畫藝術的研習、傳承、創作。其書法真、草、隸、篆四體俱擅,且各具面目;國畫以寫意花鳥為主,尤以墨竹為代表;篆刻以明清為本,兼容諸家,刀潔爽利,布白別趣。
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較高的收藏價值,受到國內外藏家的廣泛好評。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及相關學術交流活動,屢次獲得國家大獎。多幅作品被出版、發表和有關藝術機構收藏,2006年出版《張文浩書法》個人作品集,2011年出版《張文浩國畫》個人作品集,2011年在江蘇常州市博物館舉辦“藝無止境——張文浩從藝五十年專題展”。
(作者系知名藝術評論家 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