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7年10月,美國著名科技企業Adobe舉辦的第15屆全球設計成就獎(Adobe® Design Achievement Awards /ADAA)征集活動在紐約公布結果,一套名為“丹杵藥坊”的中藥包裝設計脫穎而出,榮膺當年的“設計成就大獎”題名。這套包裝的設計師,是一位來自中國南京的90后女孩——孔笛。在所有獲獎者中,她是為數不多的亞洲面孔,也是少有的90后,這樣的榮譽對于一位初出茅廬的設計師來說,已經足夠煊赫,但如果你翻看她的履歷,又會覺得一切是那樣的水到渠成——本科畢業于國內名校東南大學,研究生在美國頂尖的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師從國際著名設計大師Steven Heller, Stefan Sagmeister,Milton Glaser,先后任職于蘋果和三星兩大科技巨頭,在獲得ADAA之前,便已經斬獲了國內外無數設計獎項。對于孔笛而言,設計既是她創造自我的方式,也是溝通世界的語言。這個生在秦淮河畔、從小愛吃鹽水鴨和鴨油燒餅的南京姑娘,是怎樣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設計師夢想呢?

標題1:改變世界,從改變視界開始
Q1:從什么時候開始對設計領域感興趣?還記得設計的第一件東西是什么嗎?
A1:我小學在北京東路小學讀書,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我那個時候就對繪畫和音樂很感興趣,參加了很多繪畫比賽,也得了很多獎。小時候家人開過一段時間裝潢公司,所以我有機會接觸到室內設計,常常畫些家具和室內陳設的手稿,也特別愛看家具產品設計的書。
第一次做設計想不太起來了,因為做過很多手工,我覺得都算是設計。但我在很小的時候做過一件很別致的東西,就是把樹葉用手剝到只剩下完美的經脈,然后送給朋友和家人。那種樹葉的清香味非常特殊,而且葉脈的形態也很生動,放干了還能做書簽,就算是自己最早的“設計”吧。
Q2:為什么會想到用樹葉做禮物?
A2:單純覺得美吧,因為小時候接觸繪畫、音樂,其實都是對于美的啟迪,我覺得很多美的觀念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建立的。說到底我還是對自然的創造力嘆為觀止,家里常常也會換一些外面撿回來的枝葉或樹樁作為裝飾,我還有收集石頭的習慣。工業化生產的紀念品或者商店里售賣的花花草草,往往細節少的可憐,對我來說他們就像一個個附屬于你的標簽。但當真的走進山林沙丘,指尖拂過的,足下踏過的,耳尖掠過的,這些都被錯過了。

收藏的石頭
Q3:那后來是什么原因驅使你走上專業的設計師之路?
A3:高中的時候讀了本寫蘋果設計總監Jony Ive的文章,那個時候就是抱著很中二的想法,覺得想要改變世界,我能改變世界哈哈。
我相信每個人都在努力讓世界變得像想象中一樣美好,只不過在我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因為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不得不放棄這個夢想,最后只能等著被環境改變。但是我性格中不僅有很堅定的一面吧,更有的是對世界的好奇心驅使我不停地學習,不停的制作,不停地完善,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或者想法有用武之地,都會變得更有信心。也是因為對于藝術、對于美的熱愛,我選擇了設計專業。我覺得純粹的藝術都是藝術家個性的表達,而設計師要做的不僅是表達個性,還要關注受眾,即關注這個世界。所以我覺得設計就是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因為它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可以讓書錢從白紙變成葉脈,可以去幫助人們發掘內心深處關于美的寶藏。

2015年拍攝于舊金山Pride Parade蘋果方陣
標題2:從南京到紐約——90后女孩讓中藥變成美國人的時尚
Q4:為什么會選擇去美國讀書?自己一個人到異國他鄉求學,會感到孤獨嗎?
A4:其實我個性中有不安于現狀的一面,可能受家庭影響比較大。我小時候家人非常忙,家離學校又很遠,所以從小就自己上學、買菜做菜。每隔幾年就會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搬家,中學從南京轉到北京,大學又回到南京。在來美國之前,自己一個人去過很多地方,所以我對陌生的環境并不抵觸,來到美國后,雖然有過一段適應期,但總體來說并不算太孤獨,很快也融入了這邊的生活。
Q5:在美國讀研究生,特別是頂尖專業的研究生,遇到過什么壓力嗎?
A5:研究生應該是目前為止人生最辛苦的兩年了。我的專業叫“設計師并是作者和企業家”,旨在培養全能,并能通過設計手段有商業產品生成的設計師。在異國他鄉的陌生環境里,短時間內語言的確會成為問題。并且國內外的設計環境不同,老師期待我們會的東西也不一樣。要強的性格,也讓自己更想證明自己。要在很短時間內同時學習很多新的知識,軟件,并應用成熟練的標準,吸收老師和同學的意見,不斷打磨,最終完成有趣的設計。這種短時間內與高壓下快速學習,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研究生時的展覽設計Get Crack-inn
Q6:怎么會想到以“中藥”為主題做設計?
A6:這個其實是我研究生的畢業設計,靈感源于我小時候對中藥的記憶。我小時候身體很差,幾乎就是每天和中藥調理。藥味特別重,煎藥的時候整個樓道里都聞得很清楚。然后每天要帶要上學啊,你知道小孩子,就是不愛喝這些苦的東西啊,所以就每天都希望會有調皮的同學,碰翻我的藥啊哈哈。感覺聽到中藥這個詞,我腦海里就會浮現出特別多苦澀的畫面。今天哪怕我知道中藥是有效的,好的,我也不愿意在嘗試了。我覺得這個主題特別的有趣,其實是把一個有幾千年傳統的產業重新做一個新的形象改觀。以往的中醫形象都是老道醫術的醫師,上百年的傳承之類的,可是繁復的療程和步驟,苦澀麻煩的飲用過程,以及藥材的安全性等等這些都被忽視了。這就像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發達的信息時代,可是卻用著石器時代的烤火工具一樣,是很難被大眾接受的。所以我做了大眾調查,找到了現代都市女性這樣一個群體,為他們量身定做了丹杵藥房這個中藥概念。

兒時的孔笛參加醫院的“哮喘夏令營”
Q7:“丹杵”這個名字是怎么想到的?這個設計很新穎,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特點吧。
A7:因為當初想要把女性和中藥結合起來,所以就想選擇一個女性化的色彩,在古典意向中,“丹”即朱砂紅,很符合女性意象,同時“丹”也是過去中藥的一種形態。而“杵”則是搗藥的工具,也和中藥有關。把這兩個字結合起來,既具有中國文化意象,又符合女性和中藥的主題。關于設計,我去圖書館找了很多上個世紀的藥材的經典水彩手稿,把他們掃描下來作為品牌的主形象。這樣的包裝非常有親和力,深受女性的喜愛。很多人看到這款設計都問我哪里有賣的,是不是女性補品哈哈,我覺得還挺成功。
這個材料也不用把藥倒出來加熱。我還特地將尺寸設計的很容易放進開水壺加熱,然后也很容易讓女性用手握住,并擠出藥。這里還有一個小驚喜,你喝完藥之后嘴里很苦澀對吧,你可以把包裝反過來,拿出這個薄荷糖,立刻清除嘴里的苦味。
還有一個是我發現喝藥的時候很容易錯過的細節,我不記得喝多久,晚上也常常忘喝。所以你看這個藥是有正反兩面的,還有數字,這樣就可以輕松記錄自己的療程以及督促自己喝藥了。


丹杵藥坊設計方案以及項目記載書籍
標題3:設計,讓科技更有溫度
Q8:你在蘋果和三星都工作過?這兩家應該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科技公司之一了。有什么體會?它們有哪些不同?
A8:我是在15年來到蘋果總部實習,組里并不把實習生當做學習的對象,而是更多的相信你的實力以及看你如何完成項目。在表面上我們每天聽到各種發布會incredible, amazing, wonderful,等等這些形容詞已經聽到耳朵長繭,可直到進入蘋果,才發現蘋果的每一個設計師都是極為優秀和耐心的。我加入的時候作為組內唯一一個亞洲面孔和女性,這個雙重刻板印象的壓力也是從未感受過。
在蘋果學到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細節的把握和執著,那個時候同事甚至開玩笑叫我像素眼哈哈。每一個細節,甚至像素間的差距都必須完美。在你給任何人介紹或者匯報你的項目時,都要保證是完美的設計,這是一種蘋果獨來的設計師驕傲感。
相對來講,經過了重重歷練,加入三星之后,工作和文化氛圍反而輕松了些。在三星學習到的更多是深度的理解目標用戶和市場,有目的性的建造組里的工作文化,以及大團隊的資源博弈。

孔笛在三星制作的海報墻
Q9:為什么兩次都選擇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專業的設計公司?
A9:現代社會中科技占據人們生活中很大的比重,所以我覺得參與科技的創造是有現實意義的。但同時我又覺得,現代社會的科技“噪音”太強了。所以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來盡可能消除這些“噪音”,讓科技變得更有溫度。
標題4:中國or世界?傳統or現代?
Q10:你適應美國國際化的生活嗎?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有沒有什么障礙?
A10:我還比較適應美國的,因為我其實喜歡多樣性很大的生活。我覺得身處紐約舊金山或者像上海香港這樣城市的人群中,總是讓我能量滿滿。你會發現總有意想不到的,有趣的事情在發生著。當然我非常喜歡美國的一個點是,雖然城市很擁擠,但每個人的獨立空間并沒有被實際的空間所局限。我慢慢學會尊重別人的空間,同時也是尊重別人的選擇,思想。以前會特別喜歡給人群定義,也就是刻板印象,現在幾乎不會了,想問題的角度也會開闊很多。

舊金山獨立書籍展

凌晨5點的紐約,走著走著天亮了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Q11:作為一個華人,你如何定位自己?做一個完全國際化的設計師?還是關注中國傳統的藝術和美學,將它們展現給世界。
A10: 我做過一段時間品牌,所以我有一個始終熱衷的事,就是在人群中區別自己的獨立形象,并讓周圍的人都能感受到我所想表現的特點,而不是”年輕華人“。華人雖然在整體美國看起來還是弱勢群體(主要是政團),但在人種多樣性大的城市里卻影響非凡,尤其是新興行業崛起,給了很多很有才華的華人機會。我自己現在還處在一個成長的模式,所有經歷,學習的一切都會融合到未來的作品中。中國的就是世界的。我更偏向于做一個雙面或者多面的角色,把中國傳統的美學和思想帶給世界,也把世界上有趣有力量的設計帶給國人。

孔笛在舊金山Gray Area Theatre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