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在线app/日本韩国在线观看/91亚洲人/全视频

用名戶 密  碼 會員注冊 | 忘記密碼
·本站首頁 ·加入收藏 設為主頁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現代卷
  • 姓名:
  • 類別:
  • 省份:
本站 > 動態 >娛樂報道> 正文

周莊本土作家張寄寒——解讀吳冠中

來源: 中國國家藝術網   2010/6/28   作者:   地點:江蘇

個靜靜的春夜,我在書房里的臺燈下,拿起剛到的原創版《讀者》,彩色封面上醒目的《專訪吳冠中》,立刻吸引我的眼球,產生了先睹為快的感覺。打開《讀者》展讀《耄耋“憤老”——專訪吳冠中》,我貪婪地讀了兩遍,心中的塊壘似有不吐不快的感覺。吳冠中是我最為崇拜和敬重的藝術大師,我有幸在自己的故鄉——中國第一水鄉周莊,三次接待吳冠中大師。一九九七年的夏天,是我第三次接待吳冠中大師,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臨別時,他在我的《名人與周莊》一書的扉頁上寫道:初識周莊,認識寄寒先生,再到周莊,三到周莊,周莊依舊,寄寒先生依舊,寄寒先生似乎成了周莊與文化人的紅娘。

吳冠中1997.7.11

三到周莊

一九九三年的初春,我的一篇散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海峽情》征文獲獎。我去北京領獎通過北京著名詩人、畫評家、中央電視臺《吳冠中》攝制組撰稿人翟墨,《吳冠中》在周莊拍攝期間我們相識,結下友情。我一到北京下榻翟墨家,傍晚我提出夜訪吳冠中大師,翟墨立刻給我去聯系,吳冠中一聽我是中國第一水鄉周莊來的人,一口答應,約定七點。于是,我和翟墨準時去方莊,夜訪吳冠中大師,受到吳冠中夫婦熱情接待,給我們沏了碧螺春綠茶,帶我們參觀了他的畫室中的一幅幅的新作,我送吳冠中大師一件從故鄉周莊帶來的金屬棉襯衫,吳大師贈我一本《吳冠中文集》,在扉頁上簽下了他的大名。

夜不能眠,今夜貪婪地拜讀《讀者》記者的訪談,令我浮想聯翩。吳老今年九十一歲了,親友們總是勸他好好保養,要活一百歲,聽到這些善意的祝賀,先生心里不是滋味。吳老說,不是懼老,而是越來越感到“壽”字背后的空虛與乏味,如果精神與肉體能夠同步衰盡,那是一種值得欣慰的和諧。而吳老卻不是這樣的。

頤養天年的日子,吳老說過不來,養花養草玩鳥遛狗他不感興趣,下棋打牌更不會,甚至從不過節,不過年,不辦壽。

我是十分理解吳老的內心想法,在他看來人的一生有限,事業無限,珍惜有限的分分秒秒,發揮在無限的事業中。

前些日子我從電視、報刊上見到吳老的近影,從他的外貌,畢竟屬于高齡老人,他雖然肉體屬于九旬老人,但精神依然象個“憤老”。你看他的思想依然敏銳,激情依然充沛,鑄成了吳老先生健康的一生。藝術支撐他的生命,使他精神永遠處于年輕狀態。

吳老是一個具有特殊個性的畫家。應該說吳老早已功成名就,早該是頤養天年,但他就是閑不下來,對于常人的養狗養貓,花卉飼養,他都不感興趣,下棋打牌更不會。

在我們老年人的行列中,如果誰不會打牌搓麻將,就會被人嘲笑。吳老曾說,如果再賜我一生,依然選擇苦難的藝術,只是我不應該結婚,貽誤別人的溫馨。

吳老對自己一生的藝術生活有過自責。他曾作過努力,千方百計讓老伴快活,有一次他去黃山寫生,特地帶了老伴一起去。一日下午在黃山的半腰寫生忽然下雨了,老伴給他撐傘,他畫畫。吳老說,既然嫁給藝術,就靠藝術活命了,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吳老這種為藝術獻身精神令我景仰。

遙想認識吳老是二十五年前的一個夏日,吳老偕夫人朱碧琴來到我的故鄉昆山周莊寫生,租住鎮上唯一的一家小客棧,在鄉政府食堂搭伙。每天清晨,他們在沿街的小吃攤上隨便吃了點湯團,便背起畫夾,提著麥秸編織的書包,在古鎮的大街小巷里徜徉。

吳老對周莊的移步換景贊嘆不絕,相見恨晚的感嘆。他以藝術家敏銳的目光捕捉一個個生動立體的畫面,老伴坐在身旁靜靜地看他作畫。

一日下午,吳老和夫人走進一條又長又暗的長弄,出弄口豁然開朗,只見一堵石塊疊成的老墻突兀在眼前,墻上長著幾支巨大的仙人掌,吳老立刻向鄰近一戶居民借了小木凳,于是,夫妻倆遠遠地面墻而坐,畫下這堵老墻和仙人掌。吳老不止一次地畫老墻,一道道磚縫裂開的墻,縱橫的線條象筋象根,長滿青苔潮濕的墻,象農家常年不洗的臉。這堵老墻的墻面幾乎塞滿了整個畫面,疏密起伏的橫線極富節奏感,老墻托起一棟大屋,象波濤起伏托起一艘大船。右面那碩大的帶刺的綠色仙人掌,更使這經歷了漫長艱苦歲月考驗的老墻,顯示出倔強的生命力。在這堵老墻里凝聚著畫家的人生滄桑和不屈的精神。

這就是那幅以五十萬港元義賣所得為華東父老抵擋洪水災害的墨彩名作《老墻》。

吳老又在一戶破落人家名叫張廳的后院,畫了一幅“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的取名“家”的畫作。吳老又在他租住的小客棧的樓道拐角窗口眺望出去,兩座大山似的山墻連在一起,其屋頂也格外大,傲視周遭矮屋,遠遠望去,象一只黑背白腹的大鳥展翅翱翔。還有大宅的山墻下是一條可容一人通行的小巷。吳老用極其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大墻小巷的奇觀取名《小巷》。這幅速寫小墨畫,是吳老心愛之作。

吳老在周莊的幾天寫生,讓他感悟周莊,移步換景的美麗景色。他不無自豪地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

十年前,我從許多媒體報導了解到吳老開始大規模“毀畫”,不忍下手時便讓家人抱了撕碎的畫作下樓用火燒,自己在畫室窗口俯視院內熊熊之花飛起紙灰,啞然無語。

即便一畫值千金的今天,吳老依然毀之不悔,甚至為創新毀得更多了,世人嗟嘆先生“毀畫”痛惜否?我忽然聯想一九九二年的夏天接待吳老先生時,鎮政府領導請吳老作畫,吳老婉言謝絕,當初以為吳老不給面子,其實他怕倉促作畫,把不滿意的畫留在人間,將被貽笑大方。一九九七年夏天,我接待吳老在張廳時,為他準備了文房四寶,吳老欣然命筆,“橋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水鄉之美”的書法條幅。

吳老離開張廳告訴我一件事,七十年代去甪直保圣寺參觀唐塑,得到一位講解員詳細的講解,為了表示感謝,送給講解員一幅小品。八十年代初再到甪直保圣寺,依然見到當年講解員,最讓人感動的,在保圣寺內依然見到了當年贈送他的小品,懸掛在墻上。

八十年代末了,我在去南京的列車上與同座的一位導游閑聊,當他知道我多次接待吳冠中大師,他興趣盎然地問我有沒有吳大師的畫,我說沒有,他還不信。他對我說,吳大師的三筆兩筆的小品,在港臺都買到人民幣弍萬至三萬。

我和吳老最后一次分別是在一九九七年的盛夏,事隔六年的一個春日,吳老和他的家人悄悄地來到周莊,自己掏錢買門票,自己進小飯店吃飯,其間,被旅游公司領導發現,替他買單被他拒之,公司領導邀請他們一家留下,吳老因上海辦畫展之事,匆匆告辭。

近些年來,一些所謂藝術家,作家光顧周莊絡繹不絕。藝術家為周莊制作掛歷、臺歷、全年宣傳畫冊子,從策劃到出版,從中牟取盈利,作家們為周莊寫電視劇,一次又一次光顧周莊,住賓館,吃大餐,臨走人手一份周莊特產,一年半載,電視劇黃了,作家們不再來了。有的所謂文化人,每次帶來一二個三流演員,三天五天吃住賓館,陪同工作人員,稍有疏忽動輒訓斥,其行為飛橫跋扈。

這些所謂的藝術家、作家、文化人和吳老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吳老第一次到周莊寫生住小旅館,吃鎮政府食堂,鎮政府領導知道后請吳老吃飯被吳老拒絕,直到吳老臨走的早晨鎮政府領導派人給吳老送來一蒲包魚蝦,吳老說一定算帳,不算賬不拿。

吳老一貫的品行,體現了大師的胸懷。一些所謂藝術家等人與吳老相比下更是相形見拙了。

暫無留言:

留言內容: >>更多留言


本站藝術名家官網優惠搶駐中!

歡迎藝術名家注冊藝術家會員,開通自己的官網,上傳自己的佳作和內容。
QQ:271692909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誠邀入編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可以刊登藝術名家生平簡介、代表作、目前市場行情、收藏潛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熱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圈人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優先。
QQ:271692909

推薦名家

朱浩云

蘇金成

敖日力格

魏謙

吳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鐘文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招聘服務| 投稿須知|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網站調查| 證書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