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師吳冠中6月25日晚在北京逝世,這一消息引起美術界及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而吳冠中的家人遵照吳先生生前遺愿,沒有舉辦任何追悼會、遺體告別儀式,甚至家中沒有設置靈堂。7月1日,吳老身穿他年輕時最愛的紅色夾克,永遠地離我們而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對于熟知的親朋好友來說,甚至沒有一個可以追悼敬愛的吳先生、吳老師的地方。
而這時,中國美術館工作人員加班熬夜奉獻給觀眾一份最獨特的“紀念品”——“不負丹青”紀念特展。7日晚,吳冠中紀念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共展出吳冠中生前捐贈給中國美術館的62件作品,借以緬懷吳冠中先生,也讓公眾走進吳冠中的藝術世界和心靈世界。這時一場別開生面的開幕式,沒有往常的開幕酒會,鮮花、美酒的簇擁,也沒有嘈雜的談論聲,開幕式的大廳燈光暗淡,席上的嘉賓表情沉重,唯有的是大屏幕里大家熟悉的吳老的身影和聲音,仿佛吳老就在我們身邊,并不曾離我們而去。
開幕式的展臺布置與以往的展覽都有所不同,是中國美術館精心設計的,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側對觀眾,正中央是一個大屏幕,不斷播放吳老生前的照片及視頻資料。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中國美協副主席馮遠、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中國美術館老館長楊力舟、著名美術評論家邵大箴、吳冠中的學生劉巨德、媒體代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呂煒、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裔萼、吳冠中的大兒子吳可雨,大家的表情都很沉重,為吳冠中的離去深表悲痛與遺憾。邵大箴說:“今年美術界離去了三位大師,張仃、華君武、吳冠中的相繼離去,是美術界的重大損失,但是他們會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他們的精神與藝術永存。” 吳冠中的學生劉巨德拿著話筒的手在不停的發抖,激動的講述了一個關于過客和老翁的故事,他說“這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吳冠中和魯迅一樣,他們都勇敢地走向了未知的路,吳先生敢于創新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吳冠中的兒子吳可雨談到:“父親生前最看重的是他的作品,甚至在這次病重住院期間,甚至晚上做夢都還在做畫。”可見吳冠中先生對藝術的執著與奉獻精神,他的一生都為了藝術,藝術重于生命。
開幕式以一個特別的方式結束,“吳冠中走了,沒有留下痕跡”一瓣瓣紙素花上寫滿了密密的文字,更寄托著公眾對一代大師吳冠中的哀思和深情,紙素花一一插在美麗的花籃上,兩個可愛的小朋友雙手共舉花籃敬獻給了吳爺爺。所有參加“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開幕式和“吳冠中精神”公眾懇談會的各界人士,都以“書寫”祝福話語的方式,表達對吳冠中先生的敬意,繼續做好吳冠中沒做完的事,走完吳冠中沒走完的路。
“吳老,一路走好!”
這次展廳的布置,中國美術館也是精心設計,在短暫的時間內,協調展廳,將整個五層的展廳拿來做吳冠中的作品展覽,一入展廳,正對門口是吳冠中的照片海報,感到非常親切,觀眾都在此留影。展廳的整個設計都很符合吳老的作品風格,一根貫穿三個展廳的粗重的墨線以及海報的設計,取自吳冠中晚年的水墨畫《橫空》,展覽通過兩廳對照的方式,展示了吳冠中“油畫民族化”與“水墨現代化”的齊頭并進與水陸兼程。概要地呈現了吳冠中從歐洲負笈歸來以后的藝術創作成果。展廳內除了捐贈的62件作品外,還展出了吳冠中用了大半生的畫架和其他畫具以及大量有關吳冠中的文獻資料,讓公眾立體全面地追思吳冠中的藝術人生。在展廳中,還專門設置了與吳冠中相關的書籍文獻公眾閱覽區,陳列展示吳先生的作品畫冊、展覽圖集、文集、傳記、手稿、資料以及海內外專家學者研究評論吳先生的著作等,并專門購置一批新書供觀眾自由翻閱。這種包括創作成果、理論研究和文學修養的綜合展示,最大程度地還原了一個完整的吳冠中形象,并形成濃郁的追念氣氛。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表示:“吳冠中先生曾說中國美術館為他舉辦的展覽讓他回到江南,回到童年,我們希望這一次展覽讓公眾走進吳冠中,走進他的藝術創造世界。”
此外,中國美術館還將組織其他面向社會普通公眾的公共教育活動,包括北京、天津地區主要高校大學生免費贈送1萬張特別參觀券,邀請年輕學子前來參觀展覽,從吳冠中藝術創作中感受創新的價值,培養年輕學子對藝術大家和藝術創造的尊敬。